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国家大奖--谁该为这场闹剧担责
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的课题研究,出现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的小学组中,这项可以堪称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课题,甚至是博士生水准课题的研究者,竟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小学生能懂C10orf67吗?清楚结直肠癌是怎么回事?指导孩子的老师,负责项目审核,查收的老师,清楚吗?能理解吗?这个在大众看来,根本不可能为小学生所做的实验,一步步地脱颖而出,代表云南参与全国比赛,并荣获三等奖。
这场闹剧谁该为之担责?
获奖学生和家长诚信的缺乏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正如题所示,面向全国,受众为青少年,目的在于鼓励青少年勇于创新,敢想敢做。对象是青少年,并非青少年的家长,青少年的老师。这也要求参加大赛的学生应该明确是我参加大赛,不是我的家长,也不是我的老师。
学生在官网上的实验记录中写道,2018年1月6日,因为肿瘤太可怕了,我想研究肿瘤。而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让我上网查。2018年1月10日,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随后的几天内,这个六年级的学生的实验记录中,清楚写道了解了RNA序列,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知道RCR引物的设计。
短短几天,一个完全没有生物背景的小学生,从对基因一无所知,成长到了像是一个基因编辑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水平。
看似合理的实验记录背后,或许折射出来的是他的关于要不要不诚信的一个矛盾心理。
国家,社会,学校都在鼓励科技创新,但所有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诚信。我的研究是否为自己所做?我的研究过程是否真实?
近些年,国内论文抄袭,论文造假风气盛行,哈佛学术大牛虚假研究被揭穿。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诚信的缺乏,是自我约束能力的下降。
诚信,不当只是树立在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内心中的一块冰冷的风向标,更应该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家长没当好学生成长的执灯人
报道一出,引起网友一阵风评。有人戏谑到,一等奖作品《我的院士爷爷》,《我的研究员父亲》。看似荒谬,却饱含有对一些家长不正确帮助孩子的讽刺。
获奖学子的研究与研究员家长的研究高度重合,显然家长在这过程中提供了过多的帮助。
家长拥有比较好的研究资源,希望孩子参与其中,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是好事。但是,过分的,甚至直接加给孩子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比赛,用了评奖,这是研究员家长,最大的错误。这样的行为是对那些独自思考,认真发明学生的不公平,是对科研精神的错误传导。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执灯人,理当树立做真真正正实验,做堂堂正正人的观念。在求学路上如此,竞赛路上如此,人生路上更是如此。
给自己的孩子开了小道,看似赢在终点,实则输在起点。小学生,目前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言传身教最为重要。鼓励开动大脑,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公平公正,这才是大赛真正的意义。孩子的成长交由孩子做主,这才是家长扮演的最好角色。
评选机构没能实事求是
这样一个超出参赛者能力的作品,不受质疑就层层脱颖而出,各级评选机构究竟作为什么。从学校到省级再到全国,最后获奖。我们不禁在思考难道评选专家评不出这个课题的难度?这般闹剧的出现评选机构的失职难辞其咎。一个敢选,一个敢评的背后,是对于公平公正的蔑视,对千万参与者的欺骗。它伤害的是所有为了这项大赛付出足够多时间的,真正认真参与的人。
组织者、实施者是否在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是否只要有结果就可以参与评奖?是否有课题就予以准批?是否会形成或者已经形成不良的竞赛风气,课题来自父母,荣誉自我获得。看似优秀的竞赛作品是否真正代表大赛的水平,还有多少这样的作品,我们其实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