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题一班•现在的我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随笔 | 日更108天阶段总结——现在的我

2021-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泩
奶奶种在老家门前篱笆上的牵牛花

三个半月多的时间,竟然过得如此地快。回顾日更的108天以来,积累了132篇认真写下的文字,凭空想起来要输出这么多实属不易,哪曾想,竟然靠着一天天的积累走到了今天。这段时间在简书的经历让我亲历一次“积跬步至千里”,也坚定了继续耕耘文字的信念。

关于写作

每一次写阶段总结,我都不忘回顾自己这个初心——把奶奶的故事写下来。最初怀着一腔热血动笔,却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原因在于,写不出自己预期的感觉。一辈子有那么多事,我知道的仅仅点滴,且大多缺少细节,记一番流水账固然能完成任务,然而自己都觉着没劲,有什么意思。直到参与了非村组织的非主题写作,体验了写短篇小说,进一步开始学习《哈佛短篇小说写作指南》,我才逐渐摸索到一条可能适合自己的路,从而写了一篇《玉兰议亲》。

这只是奶奶人生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当时的我甚至年幼无知对此没什么记忆,要写成一个短篇改如何下手?要有吸引力,就要先从人物、事件下手——当年奶奶在城里卖水果、有人牵红线,最终因为舍不得离开我而没成事。以一个上帝视角,我先在这个事件里面看到了清楚的时间线,思考了如果分割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兴趣。然后添加了大妹子——也就是红娘,老秦——被介绍的对象,写出了玉兰议亲的第一幕。

受最近读书所得的启发,这一次我学会了描写细节。如果说情节是骨,那么细节就是皮肉。同样一副骨架,能长成千人千面,各有风姿,原因就在于其皮肉。因此,我尝试着通过描述街景、描写玉兰卖水果的细节,来烘托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氛围方便读者产生代入感,同时侧面表现玉兰的形象。语言当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都离不开人物口中的话,但是我不再错误地奢望把每一句话都写出来,毕竟用文字写小说不是用图像语音做录像,怎么可能把所有人物细节和语言全部录下来。这一点,是我慢慢在学习适应的。细节的存在是为表现,但不可忘记留白和联想的作用,切忌流于累赘。

在写下第一部分之后,写完整个故事还是又花费了我很多功夫。躺在床上要睡觉了还在想接下来情节怎么走,还在想每个人物应该怎么出场,应该怎么表现。最终应该算是花了前后一星期的时间才把玉兰议亲写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仍有许多不足。比如我竟然忽略了基本的人物面部描写。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有改进的空间,可以使故事更加吸引人,也让故事更加丰满。尽管如此,我已经看到了自己从流水账式记述人物生平,到基于人物经历进行加工创作和讲述的进步。

这样下来,我也意识到要写完奶奶的故事绝对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后面越来越熟稔。以往是每天日更八百字,现在是一周的精力换五六千字,算下来似乎差不多,可是精神损耗完全没有可比性。另外所写的事件反而更少了。但唯有这样,才能算是把故事讲好了,才对得住自己的初衷。因此,我会继续这个模式创造玉兰系列的相关故事。

除了写小说之外,我也在继续写日常生活和过往经历,并且把每一次这样的写作都当成散文来写。也许因为缺乏针对性的练习,进步不会很快,但是我暂时决定把散文的进一步提升排在小说写作之后。

关于读书

读书是一件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想要每日完成的读书打卡。最近主要在看胡冬林的《山林》,作者在长白山创作的生态文学让我叹为观止。山林里的每一只动物、每一个蘑菇,在作者笔下都化作了有血有肉的生灵。其描写功力之深,遣词用句之妙,让我心悦诚服。尤其记忆深刻的是,作者像是一个用文字作画都画家,又像一个用文字指挥交响曲的音乐家,把森林中的色彩和天籁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人仿佛身临现场。

此外,在路西法殿下的倡导下,我也加入了读经典的队伍。《鬼谷子》这本书已经躺在我的书单里面多年,终于得以开启阅读。读这种说理性的经典,我觉得于我而言,不止是学习其沟通技巧,更是学习一种辩证思维。上高中时,我总是写不好议论文,总觉得一长篇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何必呢。在读《鬼谷子》的时候,我就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慢慢领会说理是怎么一回事,不止是自己领会即可,要有技巧地表述出来也是一门学问。

《哈佛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至今只读了两章,却已经使我小说写作进步了不少,一部分原因是我以前从未认真学过如何写所以进步空间很大,另一部分原因也是这本书的确讲得好。我会继续慢慢地读,慢慢地吸收,慢慢地转化。

偶尔我也会看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在各家文学期刊的推送中,我最喜欢《上海文学》与《当代》。看文章就如吃菜,各有所爱很正常,这两道正好对我的胃口,不知吃久了能否学会自己做呢(就好比久病成良医?)。为此我打算看完《山林》之后开启季羡林系列的写作丛书,找着菜谱去学一学。

关于文学的社会性

不久前,我又重新找出来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来细读。究竟这篇散文为何能对我,以及很多其他读者,影响如此之深呢?抛开文学性不谈,我觉着竟然有些“社会性”的因素。所谓社会性,我指的是大多数文学作品脱不开和作者的联系。当然需要肯定的是很多不朽的创作无关作品背后的执笔人,它们本身已经足够震撼。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作品,尤其是散文,我以为还需要考虑其社会性。

读者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在感受作者描绘的事件,倾听作者的思想,因此作者本人的形象、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会对一篇文章有一定影响。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文学有其社会性。这一点我在加入七月一班之后,在和更多志同道合的简友有了更频繁深入的交流之后,深有体会。同样的文章,有更多同学过来评论交流,感觉在简书这个社区的归属感也更强了。

与此同时,我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逐步下跌的点赞浏览量比例。一开始可能有二分之一,到最后基本收敛于二十分之一附近。比较不同文章,可以明显觉察到影响这一比例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文章质量。虽然,如自己前面所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这一发现仍然让我不由得反思,自己写作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关于散文伯乐

最开始,我只是想着唯一的散文伯乐阿斌姐很忙,积稿严重,因此关注了一下伯乐方面的事情。后来因为被消零派常常光顾,知道了这个组织之后,我也开始了实习。实习过程中,我总是在散文和随笔散文两个专题找文章,却意外发现有很多很不错的文字,因此建立了一个专题专门收集这些文章,权当留念。

有一天,真姐突然跟我说,我收录的文章很不错,问我有没有兴趣试一下当散文伯乐。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怕自己做不好,怕自己欣赏水平不够。但是后来咨询飞村姐姐的时候,也受到了鼓励。且转念一想,消零和伯乐于我而言好像是差不多的事情,不如试试看。便从7月10号开始了实习。仍然是以前的那个专题,仍然会收录一些虽然字数不够推文标准但是有意思的散文(伯乐推荐要求2500字左右)。我试着从中挑一下写得很好的,甚至是看到文章很好但是字数不够的时候,和作者交流鼓励建议他们增加字数以达字数标准,然后推荐给真姐。

没想到,这件事受到了很多简友支持鼓励。尤其是,当她主动提出在消零过程中帮我关注好文章的时候,我知道,她的消零大概和我一样的模式,这可真是太好了。有她的帮忙,发现好文章也更加容易。目前,我们仍然在几个专题里面搜罗本身比较低调的好文,希望每天都能有好收获。让我们惊喜的是,实习推文第三天,专题收到了主动投稿,这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我总是想着要卡着日更整数天总结,却总是被各种事耽搁(也许也是因为拖延)。这108,倒算是个好数字,下一次,等到自己有了新的突破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