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

小城与大城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存之
小城与大城

      出生在小城市,生活在小城市,俨然,我是小城市的女儿。小城市的公交车是一个灵活的大胖子,在细瘦的公路上,目无中人的跑着,总能在快撞到哪个冒失鬼的前一秒猛的停下来。小城市的人们,脚底下不会生风,总是不紧不慢,好像每一个人都胸有成竹,颇有大师风范。小城市如果出现了绿眼睛,蓝眼睛,黑皮肤,他们所经之处必会引起惊天动地的讨论。很庆幸,小城市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小城市不会人潮拥挤到踩死哪个可怜脆弱的人儿。小城市的空气中,浮动着的是一种悠闲与任性。小城市的人情味道浓啊,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再讨价,在邻里间的闲言碎语……小城市独有的的可爱,只有小城的儿女们知道。

    小城的女儿第一次独自去大城市会发生什么?在飞机上,我的心也一起飞了起来。除了激动与兴奋外,还有对未知的茫然。不安随着距离的渐近,慢慢延伸开来。就这样,怀揣着复杂的心情,我来到了上海。

      提到上海。俗气的脑袋里最先出现的是弄堂上空成群的白鸽,是风情绝艳的旗袍女郎,是夜上海的靡靡之音,是甜糯的吴侬软语,是一幢比一幢高的现代高楼,是世界各国各地各色人种的汇集,是西装香水高跟鞋……五光十色交织缠绕,最华丽的传奇。这是小城里看不到但是无数次梦见过的地方。

      第一件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拖着重重的行李坐在路边,看着一大波国际友人从国际航班通道里涌出来的情景。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白色人种都很高;并不是所有的黑色人种都很壮;并不是所有黄色人种都是亚洲的。国际友人聚集之处必定有浓郁的香水味。年轻的背包客;披着黑色面纱的穆斯林少女;非洲妇女色彩斑斓的裙摆;韩国妹子雪白的肌肤与精致的妆容;日本女性内敛的笑容与小声的耳语……每个人都带着或大或小的行李,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去的地方。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无数个目的地,这些目的地构成我们一生的地图,一生的足迹。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我与上海的第一站有了一个灵魂层面的约定。

      一个人的旅行,脑子里要带上父母出门前的唠叨。还要带上手机,手机在他乡是联结一切的存在。手机地图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戴上耳机,我像是一个绝对服从的孩子,坚决遵守手机发出的指令,绝不轻举乱动,绝不节外生枝。曾经幼稚的认为自己是生活的提线木偶,没有选择的权利。真的是这样么?其实是可以走的路太多了,恐惧选择才是病根。  在地图的指引下,我来到了旅店。旅店装修颇有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楼坐的都是外国友人。他们很安静,各自忙碌互不打扰。我急匆匆的登记,急匆匆的进入房间。地中海风格的房间很温馨,但是少了一份归属感。旅店靠近上海老街与豫园,稍事休息后我开始上海旅程的第一站。

      豫园的建筑并不是传统的江南黛青色建筑,而是朱红色的。建筑都不高,因为要保持古代建筑的特色。偶尔有稍高的商业大楼,也远不如现代的摩天大楼。朱红色连成一片,密集的人头在朱红色下攒动着。可以看出旅人来自世界各地。走在路上,前面是可爱的法国家庭在闲聊,后面是韩国妹子娇滴滴的在喊欧巴,左边是重庆男孩牵着妈妈的手,右边是上海大妈组团闲游……在鳞次栉比的店铺间穿梭,店铺大多是小吃、茶楼、特产、丝巾、工艺品等,各地的旅游景点都有相似的地方。在喧闹的大街上,独自一人反而是一种异类。淡淡的落寞在心底沉淀,但一个人的旅行,心更加明净。豫园并没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秀气与内敛,更多的是一种外放与华丽。满眼的朱红与金色,一种俗世的美丽。海棠饼的甜腻,灌汤包的烫嘴,鲜肉月饼的温热,梨膏糖的香甜……豫园的味道,我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直接的体验。

      城隍庙是一定要去的。城隍庙里供奉的神有很多。财神、月老、关公等等。你所求之事,都有对应的寄托。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来自虔诚信仰的灵韵。庙门所买的菩提子在香火缭绕中的仿佛镀上了一层光。

      逛过古色古香的豫园,瞻仰过香火浸润的庙宇。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了现代城市风光的游览。这里是摩天大楼的森林。大厦与大厦,钢铁是它们的皮肤,楼里的人才是它们的灵魂。环球中心一百层的俯瞰,南京步行街上漫无目的的乱逛,田子坊咖啡馆里的下午茶。奇异形态的建筑,外滩热闹的夜景,造型夸张的纹身少年,疯狂的地下演唱会,歪歪倒倒的醉酒男人,路边哭泣咆哮的女人……红灯绿酒,天花乱坠。这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连路上的旅人游客都行色匆匆。繁华之上再开出繁华来,层层叠叠,像万花筒里的花花世界。魔都用它的包容与残忍,谱写属于它的悲欢离合。       大城市很大,大到区与区之间像是隔着一片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隔着这片海,这头的人望不见那头的人,各人自成一个世界。这座城市很大,它的差异也很大。我走过最繁华的街道。繁华之处遍地是金色,空气里飘扬着香水味,衣冠楚楚的男女嚼着英语,满嘴Cucci、Chanel、Prada、Givenchy。我走过最拥挤的弄堂。小小的弄堂是灰色的,鱼腥味充斥在鼻尖,交错的电线上晾满了衣服,小板凳上的大妈嚼着上海话,流言从蠕动的嘴里倾泄出来。无论是繁华还是颓圮,主角永远是人,各人在各自的世界独守属于自己的人生。       小城与大城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于一幢比一幢高的建筑?在于宽了又宽的道路?在于玲琅满目的商品?还是在于闪烁灯光下的红男绿女?一座城市的灵魂,无法用物质来衡量,即使建筑再高再精致,不外乎是一副钢筋水泥的皮骨;道路再宽,同样是为车辆服务;商品再多,都需要用金钱来换取;红男绿女,也都是肉体凡胎……唯一能够区分城市与城市的,是这座城市的气质。气质从哪里来,气质来自城市的人文关怀,来自城市的包容性,来自城市的多元化,来自城市的文化底蕴……这个世界很大,无论是小城还是大城,都是不小心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小米粒。培养属于一座城的独特气质很难。这气质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精心呵护,需要在时代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又存留着本真。趋之若鹜的城很多,建筑可以模仿,商品可以模仿,人可以模仿,但是气质是模仿不来的。小城有小城的的味道,大城没必要大张旗鼓的复制,结果只有不伦不类。大城有大城的辉煌,小城没必要快马加鞭的看齐,最后只能自作自受。无论是大城还是小城,人们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便是对这座城最诚挚的爱意。城市再繁华,点起烟火的人才是传奇的撰写者。

    小城女儿在大城喧嚣的街道上漫无目的走着。脑海深处浮现的是金色神像前蓝衣老人的虔诚跪拜,是家乡黄昏燃烧着夕阳的红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