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恨我吧!

2020-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Zellwing


“爱”是全部么?

是爱,也是满满的恨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我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哪人不是父母呢”!

所以,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我情急之下又用手打了他。

原因?简单啊……

孩子不听话,已经说过的事情了。

而且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忍忍忍,毕竟是孩子么,会有不听话的时候。(注意这时候会觉得我在“忍”)。最后忍无可忍当然就是爆发了。

这还不算什么,更可怕的是:

我觉得我这么做是为了他好。

我就这样,把这种“恨”包装成了爱,扔给了他。

这就是恨,把恨转化为爱

希望被看到

原谅我用这么刺眼的字来形容这种感受,确实很刺眼。但,又问了问我自己:

你难道恨自己的孩子?
我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这么做?
我这都是为了他好啊!
你恨你自己么?
恨!
好!
你为什么恨呢?
因为我想爱,我想得到爱!

突然的某一时刻我把恨表达出来。且描述出来

我看到了更多我没看到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说:

恨意很容易发生。对于多数人来说,当生命里没有被回应,没在关系中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就很容易转化成黑色的生命力,也就是恨意。当恨意产生时,要承认这是恨意,并试着在关系中流动,它在关系中才容易被转化成爱。

对啊,我在之前表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到这个恨。当我们看不到这恨意时,就容易干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攻击甚至是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

细细想想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

“父母怎么做都是为了你”。

这个观点还会延伸成:

老师都是为了你好;
领导都是为了你好。

更可怕的是,带着这种“爱”我会见诸行动

见诸行动: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好好沟通,而不要把它们真去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就会对关系构成切实的伤害(看不到的伤害),以为着关系的容器出现了裂痕,当裂痕太大时,关系就可能会破裂。

我更希望表达出:你恨我

勇敢做自己

我想,因为这种事情,提醒大家:不必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害而隐藏恨意。表达出并像容器一样接纳它的存在。

同样的,你也没必要一再去承受别人过分的伤害行为。恨意只是恨意时,比较好处理,比较好容纳,而一旦变成伤害行为,性质就变了。在社会和法律层面也一样,伤害行为需要被制止、被惩罚,特别是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成年人。

我要为我的之前的行为道歉。

因为,很高兴我看到了恨。

改善我自己的同时,也希望你能发现它。

孩子,恨我吧!那是生命力正在流动!

恨我,就表达出来。

一切还来得及,不是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