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二道”

2022-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文言明语

炒“二道”是内蒙古地区的一道菜,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内蒙人都知道,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很少还能看见人们吃这道菜。这道菜曾经在筵席上出现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既平凡又特别素的菜,不知不觉走出了人们的视线,变成了上了点岁数的人永久的回忆了。

说起来很简单,炒“二道”就是粉条炒干豆角,如果现在的人要炒这道菜,怎么的也得放点肉,那时候可没有这么富裕,能多放一点油就已经算不错了。而且那时候的菜,一般来说都咸,不如现在的菜麻辣鲜香。

先说粉条,小时候我长听父母说我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因为父母没本事,不能给我们“蒸下包子漏下粉”。包子和粉条,在那个时候应该算非常好的食物了。河北老家的粉条,一般都是红薯粉,而内蒙的粉条,百分之九十都是土豆粉。

豆角就是普通的蔬菜类,但是它的品种却多的不可胜数。小时候我家的小菜园里种了很多种类的豆角,最爱吃的是扁豆角,尤其是扁豆角馅的饺子,那可是轻易吃不上的。还有能做成腌菜的长豆角,到现在那种酸豆角都是我的最爱。

炒“二道”里的豆角,就是现在普通的豆角,但是需要把它晾晒干了,等到冬天的时候,它就越发显得珍贵了。那时候的蔬菜还是按照季节吃的,夏天和秋天的时候,蔬菜比较丰盛,到了冬天和开春时,基本上就是在刚刚入冬时储存起来的土豆和白菜。

那时候冬天如果能吃上点除了土豆白菜以外的菜,那就算很牛很牛了。所以,那时候的炒“二道”才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且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我的老家是河北的,大概除了烙饼炒鸡蛋,就是面条饺子,米饭是很少吃的。细粮就是白面,粗粮就是玉米面。至于炒菜,土豆炒白菜,白菜炒土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本地的饮食大概还没有学会,在家里我是没有吃过炒“二道”的。

后来,我家前面搬来一家本地人,他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男孩比我大一岁,女孩比我小一岁。像我这样的孩子,我们没用多长时间就成了朋友。本地人孩子的小名特别有意思,男孩叫二后生,女孩叫毛女子。本地人后生就是男孩的意思,毛女子就是家里最小的女孩。

这兄妹俩挺让人可怜的,这是后来我感觉出来的,当时都是孩子,就知道玩,哪里懂得什么可怜不可怜的。两兄妹的父亲长期不在家,似乎每个月才回来一两次。母亲也有工作,三天两头也见不着人。

有一次两兄妹找我来玩,说他母亲已经两天没回来了,家里能吃的东西都让他俩吃完了,现在实在饿得不行了。我听了以后,说我家有窝头,可以拿给他俩几个。毛女子说她家有鸡蛋,就是不会炒。我来了劲,说我什么都会。

我们三个揣着几个窝头,去他家做饭吃。正在炒鸡蛋的时候,她妈妈回来了,开始还以为我们在祸害呢,后来明白了,一下子就变得喜笑颜开了,看着我给这兄妹俩准备的窝头、炒鸡蛋,还有一锅玉米糊糊,大概是有点感动了,就说先让我们等一会,她给我们做点好吃的。

这个好吃的就是炒“二道”。也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的粉条,下锅煮了煮,然后用热水泡干豆角,这期间我们就聊天,反正我也不怕了,就把心里的疑问一股脑儿地都倒出来,问这问那的。

毛女子的妈妈真是一个大方的,怕我们不够吃,炒了半盆粉条和豆角,我平生第一次吃这么好的东西,放开了肚子,一直吃得小肚子鼓溜圆。临走毛女子的妈妈还包了两大包粉条和干豆角,说是送给我,回去让我的妈妈给我做炒“二道”。

我怎么敢要人家的东西呀,拿回家不得让严厉的父母好好“教育”一顿。所以说什么也不敢要,后来毛女子的妈妈问清楚了,知道我是不敢带回去的,就让我领着去了我家,她亲自给我家送了过去。

从那以后,我就能经常吃到地道的本地炒“二道”了,只要有时间,就和二后生毛女子在她家玩耍。

记得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的一天,二后生和毛女子来找我道别,他家又搬回临河那边了,临走毛女子似乎还送了我一件礼物,记不太清楚了,有可能是本精致的笔记本,也有可能是本书,反正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兄妹俩,也再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炒“二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