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张勋这个人》
这是系列丛书《历史的温度》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人物是张勋,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历史课上——“张勋复辟”。
依稀记得书上写的是张勋率领他的“辫子军”迎回已经退位的清帝溥仪,虽然这次复辟前后只有12天,但在当时封建制度明显落后的背景下,这样的倒行逆施让我觉得主人公张勋真的是人民公敌。
加上他和他的部下依旧留着辫子,我觉得这样的人就是封建清王朝忠诚的奴才罢了。
今天读了这篇《张勋这个人》,我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文章以五个字概括了张勋这个人——勇、义、忠、妄和运。
第一个字居然是勇,实在是令我惊讶,这个字其实介绍了张勋开始崭露头角的原因。
张勋是江西人,自小父母双亡,跟着爷爷长大。爷爷从小给他讲的就都是各种忠烈的故事,这恐怕成为了他最初的信念基石。因为在接下来的1883年中法战争和1895年甲午战争中,他都临危不乱,并且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声名就此传开。也因此被袁世凯相中,招致麾下,进入北洋军体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张勋身为大清王朝的江南提督,并没有像众多其他省份的清朝将领一样宣布独立,而是率军死守南京,抵抗革命军一月之久。这样的勇猛将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声名鹊起理所应当。
第二个字是义。
因为义,他为手下、为同乡、为同僚称颂。前面提到的中法战争中,因为立下战功,张勋被奖赏了两坛好酒。虽没法平分给众人,为了不独享,张勋命人将酒统统倒入了手下洗澡的小溪上游,让手下士兵享受了一次“酒香澡”。
他对老家乡亲也很好,不但赠送房屋,还给予来北京求学的江西籍学子资助。这样看来张勋还挺有长远眼光,毕竟那个动荡时代的中国,亟需各类人才。事实也是如此,共产党的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以及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等都受过他的资助。
第三个字是忠,只不过忠于的对象是清王朝。
事情的起源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溪带着光绪出逃后又回京,张勋被袁世凯派去接驾。鞍前马后,他尽职地完成了工作。真是锦上添花无所谓,雪中送炭情更深。慈禧太后对当时只是个团长的张勋奖赏有加,这也让张勋感激涕零。
1911年,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这一年,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在武昌起义后,他依旧忠心耿耿,死守南京抵抗革命军,他决不辜负给予他无上荣耀的清王朝。哪怕是战败退入徐州,他依旧命令自己的部队不许剪掉辫子。这也是他麾下“辫子军”称谓的由来。
第四个字是妄。
1917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握有实权任国务院总理,黎元洪挂了个虚名“大总统”。为是否参加一战向德国宣战,两方暗中博弈得正热闹,张勋居然敢跳出来调停。其实调停为虚,他只是想借此带兵进北京,迎接溥仪重登帝位。
这样反历史进步潮流的行为,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成功,张勋却妄以为必受众人拥护。最终结果就是被段祺瑞利用,出兵反张勋复辟,重新掌握大权。张勋就此黯然退出舞台。
最后一个字是运。
张勋虽然干了复辟这件倒行逆施的坏事,北洋军阀事后也并没有秋后算账,只是暗中监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只是个愚忠清王朝的粗人,并没有翻天覆地的追求。
此外,张勋有个好老婆,是他落魄时的发妻曹琴。复辟前反复劝说张勋不可为,眼见无法阻止又暗中赞助革命军为张勋留后路。
复辟失败后,她又为张勋打理家业。她善于投资理财,张勋晚年坐拥各类产业,资产超过5000万。虽然工作上不得以善终,但因为老婆能干,也照样安享晚年。
1923年,张勋去世。政界、文化界纷纷致电哀挽,对他的忠赞叹不已。最终,灵柩运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无数当地百姓自发送别,直到下葬,张勋的辫子依旧伴随着他。
读罢全文,竟有些感概张勋的愚忠,当真是受恩一日,忠心耿耿至死方休。在他的身上我没有看到我曾经想当然的私心。否则在面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革命军,他又何苦为了清王朝死守南京,他大可以顺应潮流宣布独立,但是他选择了站在了历史车轮的对立面。
张勋的失败今天看来不可避免,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他本身忠心耿耿的选择是值得尊敬的,世人对他的态度也应证了这一点。
我越发觉得,看历史尤其是看历史人物,从今天的视角出发固然重要,但要想更加客观公正,离不开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否则对一个人的判定是有失偏颇的。
以史为鉴首先应当还原历史,再以现代的观念去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方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