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论学习与成长元认知学习探索

提升心智的逆天学习法

2016-08-06  本文已影响900人  心智学徒H
心智学徒的学习方法论

心智黑客,那类掌握较多元学习技巧,能够通过对思维的深度思考与大时间周期刻意练习,来突破人生局限性的人。他们不断在运用来自心理学,脑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对人类的心智进行逆向工程。

概述:人们经常思考,我思考人们怎么思考

一、什么是元认知?
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一位心理学家JohnH.Flavell注意到一个特殊现象,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记忆力的了解与监控并不能像小学生那样有效。如果小学生与学前儿童,同时开始一个学习任务,直到他们确信已经能够完全回忆出来。然后问他们的记忆情况。小学生回答已经记忆清楚的,是的确记忆清楚了;而学前儿童回答能够记忆清楚的,却往往并非如此。

问题:那么,对于注意力呢?对于其他认知能力呢?是否那些对自己的记忆力、注意力这些认知能力的了解与监控越多的人,他们的学习能力与认知发展会表现不一样的特征

理论:沿着这条线索出发,Flavell提出了元认知理论。他认为元认知是:

二、元认知为什么重要?
因为,你对它的学习,更容易迁移到具体领域的知识上。

如果我们将一生的学习看做一场旅程,那么,元认知就是高铁,具体的领域知识则是你的人生旅程经历的一站又一站。

三、元认知的组成

元认知可以分为三类: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关于人的知识(最重要)关于学习材料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人的知识涉及到三类:
1)关于自己的知识;
2)关于个体差异的知识;
3)关于认知水平的知识。
在这三者上,你分别需要了解:
1.关于自己的知识:人作为学习者与认知加工者

2.关于个体差异的知识:

3 关于认知水平的知识:

元认知学习法:主题学习、深度学习、行动学习


一、学习模式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总是很难持续学习?结束学业在很多人心目中,等同于结束学习。同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低效且不科学?

好的学习模式超出想象的复杂。就像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所言,你别再浪费时间去寻找最优学习方法了,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能力;
第三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同步进行,三个层面会相互干扰,最终导致人们学习效率低下。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具体开始做一件困难的事情,反而转为思考此事的意义,思考来思考去,意义总是容易受到质疑,于是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


因此在学习开始前,你需要调整自我期盼,更多思考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在学习开始后,你需要少谈主义,多谈方法,关注如何做。

二、元认知学习法

元认知学习法的三要素:主题学习(Themelearning);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与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简而言之,

如果我们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主题学习,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深度学习,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你都应该采取行动学习,坚持输出大于输入。
大体上,学习知识会经历几个阶段:
1)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
2)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以介绍牛人为荣;
3)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
4)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一、一堆书大于一本书
学习任意一个学科的「最小知识法则」。当你学习任意一个学科,你都问自己三个问题:
1.知识的源头:核心知识体系,即反复在讲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一个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它的源头是从哪来的?以认知语言学举例,

因此,此时大家不要去看它现在的教材,而是要看它最原始的那一本著作。


2.核心话语体系不同书籍反复出现的新鲜词汇即为学科基本术语。

第二个问题咱们要明白,某个学科它因为某个原因诞生了,那么它必然是有自己的一套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话语体系


3.二级推演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只要它产生了一个只属于该学科的特殊话语体系,那么,这个话语体系会延伸到下一个层面,推演出二级话语体系

如果你掌握了某个学科的三个最小知识,你就容易理解该学科的全局,不至于被它枝节带歪路。但是,功夫在诗外,任意一个学科都存在「知识的诅咒」。此时,我们需要跳到掌握任何一个学科的第四个问题:

其他学科它是怎么看待这个学科的大问题

二、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
因此,你可以沿着这三个维度,去区分一手信息、二手信息,

  • 是一手的模型与否?抽象级别是否足够高?
    认知科学致力于挖掘人类抽象级别最高的模型,解开大脑与意识之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三、经典大于碎片
阅读五大元学科的经典好书开智正典:心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

四、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在目前的信息洪流中,相信承载信息的人,比如李笑来、战隼、阳志平、采铜等
心智导师**,帮助你处理信息过载问题。

深度学习常常与人类大脑工作方式背道而驰,超出了人们的学习舒适区,表现在外,就是:难难难。
深度学习,难在它需要你发现深层次的因果联系。马奇将人类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模式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另一类是高智学习,是指在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深度学习,难在需要你将知识内化为本能
深度学习,难在你是孤独的 在这样的路上,你常常是孤独且不自信的。你不清楚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看畅销书,容易;坚持看学术专著,难。
刷朋友圈,易;坚持输出,难。
选择人人都走的路,易;与众不同,难。

只有输出才能更好地学习,甚至你还需要进行刻意练习,提高输出的难度,才能真正学会。否则你始终陷入在误以为自己学会了的元认知错觉中。这就是认知科学近些年来的主流理论:必要难度理论。

具体而言,认知科学家证实了以下常见必要难度现象的普遍存在:
地点的必要难度:换个地点背单词,创造情景尤其是地点的不一致;

时间的必要难度:放慢学习速度。工作记忆学到的内容,人们很快会忘掉,所以速度越快没什么好处,反而长时记忆更重要,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写笔记,而是六个小时后写笔记;

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长时记忆才是真正的学习,其中最优的间隔次序是5-10%,可以使用anki等间隔效应软件;

交错学习的必要难度:学习不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反复交织、多个主题学习;

提取的必要难度:可以利用生成效应与测试效应。生成效应的利用就是换成自己的口吻来重复知识点;对测试效应的利用就是记住,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
————整理自阳志平《工作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