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
一九六九年春天,中苏两国在乌苏里江一个面积很小的半岛上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中苏边境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那时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上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地随时对中国边境发动攻击。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整个国家进入了备战、备荒的备战状态,面对当时不利的环境,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批示,从六九年秋天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得挖掘地道,修建人防工程的活动。
元山村也与其他地方一样,在一九七零的夏秋农闲季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挖掘地道的行动,全村三个生产队在不同的地域相继开挖了地道。
一队大部分社员都住在村子东边脑包山脚下,二队和三队的社员全家都在村中或村西,没有地域上的分隔,三个生产队在挖掘各自的地道时,也体现了地域不同的特点。
一队选择在脑包山脚下的北坡上,从生产队打麦场的北边缘向北掘进,由于地道处在北坡下,不需要挖掘竖井,而是开口处向下倾斜,达到一定深度后在向北横向掘进,这种地道开挖,土石运输送方便,掘进速度很快。
二队和三队没有如一队那样可利用的好地势,只得在村中央住户比较密集的区域开挖,两个生产队所挖的地道,进入地道是一个深约八九米的竖井,踏着竖井上挖好的浅坑向下攀爬,到达竖井的底部时,才是一个横向通道,有点像村子里的土豆窖。
那时元山子小学还是在村子西边的坡下,共有两排土房子,南边两口教室,教室间一条通道,后边那排土房子从西向东为两间教室和一个办公室,学校动员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在后边土房子中间那间教室的正中央也挖了地道,由于学生气力小,挖出的地道其实更向在一个土豆窖,平时用一块木板盖在洞口上,掀开木板,是一个竖起的洞口,蹬着洞内的浅坑向下,大约五六米进,向北有一个横向向北的直洞,仅有十几米长。
那时我在中午时经常跟着哥哥到学校,看到中午不休息的学生掀起木板爬进爬出在玩耍,等到我上学后,地道口被封死了,可能是学校害怕学生进入地道出事。后来学校搬迁到北边的土梁上,旧校后边那排土房子拆除了,地洞也就被掩盖一片废墟中。
挖地道都是在夜晚进行的,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被分为不同的组,轮流在夜晚挖地道,每当轮到父母夜晚挖地道时,母亲先让我早睡,等我睡着后,她把门锁好,就带着铁锹和筐子上工了,有时我醒来,看到父母不在身边,听着黑洞洞的家里偶尔发出叭叭的响声,总会想到父母给我讲过鬼的故事,害怕的把头蒙在被子中,不想听到任何声音。但事与愿违,越不想听到被子外的声音,外边的声音越响亮,不仅能听到屋内的声音,屋外的风吹草动都被自己的耳朵无限地放上,好似是山呼海啸,直到睡意克服了恐惧,才度过那漫长的黑夜。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雨夜,三队的地道灌入了水,有的地方出现了塌方,由于在住户集中的村中心,为了防止塌方影响到北边住户的安全,三队的地道只得封闭。
二队所挖的地道与三队的相距不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的接触,中苏边境有所缓和,二队的地道也在这年封闭了。
一队的地道在全村挖得最好,向北延伸了二三百米,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狭小,还有许多的侧室和放置灯火的地方。小时候经常在地道中玩耍,后来也封闭了,到了改开后,有的村民利用地道的一部分建了烧砖窑,只可惜那里的土质不是太好,烧出的砖就像过度发酵的馒头,到处开裂,最后砖场也下马了。
当年的深挖洞,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向外展示中国不畏强权和永不称霸国家信念,对内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到了首位,彰显了一代领导人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