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不懂曾国藩
最早知道曾国藩,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书上的评价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上了大学,教马列的老师推荐看唐浩明的《曾国藩》,其人物形象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除了曾国藩自身的经历不能简单的定性外,还有后世许多名人对他的推崇,誉其为“半个圣人”。
在中国被称为圣人的,少之又少,“半个圣人”必有过人之处。
他考秀才考了7次才中,一般人可能3次以上就要崩溃。
他当了京官以后,一年多时间,不断上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欲和腐朽的官僚体系斗争。这是唐吉坷德式的精神。
他一介文人,从未行伍,在长沙被当地官场严重排挤的情况下,却赤手空拳创建了湘军,直接扭转了清廷危亡的局势。
他镇压太平军,被逼三次差点投河自尽。
他为避免功高震主,在剿灭了太平天国以后,主动解散了几乎可以一定乾坤的湘军。
......
一个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半个圣人”的一生必然有很多故事。
年轻时读曾国藩,总是津津乐道于曾国藩一生的是非传奇,却并不懂读曾国藩的意义,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个晚上,和朋友电话煲粥,说到什么事的时候,我突然感慨,对于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而言(既非脑残也非天才),人生如果要找一个标杆的话,真要学曾国藩,学什么呢?学他的笨拙、刻板、自虐、坚持。再用一个词归纳,就是深沉厚重,“寓深雄于静穆之中”。而这些是年轻时很难读懂的。
人的天性,都喜欢投机取巧,走捷径,殊不知,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捷径走多了,就成了弯路,年轻时偷过的懒,总是要还回来的。金庸写郭靖,一个笨呼呼的傻小子,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他哪里是在写武侠,那是在写我们的人生。曾国藩一生都在坚持自我改造,用的全是笨功夫,连看个美女回去都要反省半天,自虐到简直可以让我们怀疑人生,如此还有什么乐趣。可人的心性必须这样如琢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
曾国藩考了7次秀才,花了7年时间,做了京官,却10年连升7级。人生的好运气都是熬出来的。自以为聪明走捷径的人,早早的把人生的好运气耗散了。
“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究必有豁然贯通之后。”这是年轻时读不懂的。
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在于,在一个功利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往往盯着的都是成功人士、顶尖高手,欲学之而后快。殊不知,我们的人生找错了方向。王志刚最近写了一篇关于马云的文章,形容他为猴王出世,其人其言,其神其貌,皆无迹可寻。无迹可寻的东西,是无法copy和学习的。反倒是像曾国藩这样的人,打战都是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存侥幸之心,一板一眼,踏踏实实,更能够让自己的人生看到希望。
不世出的高手,只可用来瞻仰,不能用来羡艳,甚至于起心动念,走另一种弯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战战兢兢,日拱一卒的人生,才是可以有为之法。
巧不如拙,智慧愈苦愈明。
愿年轻时的你,早懂曾国藩。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
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匆匆
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
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
——胡德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