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访友
日子过着过着就活成了孑然一身,同学之间少了情感,同事之间缺了真诚,朋友之间有了距离。唯有书成了最忠实的朋友,喜出望外时没有舍弃她,心灰意冷时多亏她鼓劲打气,沟壑坎坷荆棘中她叩开心扉,把坚强和毅力一股脑的装进去,挥一挥手指向前方。
说晚熟是自己抬举,其实是愚笨。别人都在啃着书本,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只是觉得大家都在上学而已。读高中了才开始接触课外书,又不喜欢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只钟情于报刊杂志,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能让人热血沸腾,也能让人咀嚼出些许哲思,一时间就觉得自己也变得睿智聪明起来了,其实只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做了知识的小偷罢了。
读的第一部文学小说是路遥先生的《人生》,其实当时同学们都在读《平凡的世界》,我一看这书差不多和自己的脑袋一样厚,自己那细嚼慢咽的数数读法,估计要读上一年半载,这样想时也就望而却步了。《人生》对我来说读起来也很费劲了,前前后后大概有一个月,我才意犹未尽的把书还给了要好的同学。高加林便成了我那时候的挚友,他所经历的一切如同我也经受了一般。
后来走进了大学才真正读懂了高加林,他的一生看似坎坷离奇却又难逃命运的枷锁,主人公始终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追求高远的理想无可厚非,但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只能给自己带来一次又一次撕心裂肺的痛苦。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这个角色就显得更加成熟饱满,他依然有着读书的天赋,但是在认清现实务农之后,断然选择了离开吃公家饭的田润叶,他知道她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婚姻不是只有感情,还有很多人情世故。
每次到了人生低谷期,我就会翻开《平凡的世界》汲取力量。特别喜欢善良朴实坚强倔强的孙少平,他艰辛沉重的人生经历,一次次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他孤零零一个人在黄原城找落脚地的焦虑,整个脊背被粗糙坚硬的石头压的破烂不堪的痛楚,因为诚实善良被亲戚辱骂的辛酸,一次次抚平了我内心的伤口,让我在苦难中依然奋力向前。
曾经有一段时间迷恋上了刘墉,他的文字朴实而不乏深意,总让人能从日常琐碎中,获得新意明白道理。后来读他的《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依然受益匪浅,但是从字里行间,又读出一些别的意向,隐隐约约间觉出了他对日本的无上崇拜,对祖国大陆的些许嫌弃和不屑,涉及到民族大义和祖国统一,从此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读石评梅和三毛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什么是海枯石烂,什么是一生所属,高君宇泉下有知,荷西在天有灵。三毛的书读的不多,一本《万水千山走遍》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虽然走的是中南美洲的各国,但是她的心却在撒哈拉沙漠,她尽管看的是万水千山人文历史,心里想的念的却是一个叫荷西的人,在“强盗之国”哥伦比亚,她唯一不舍的是自己的婚戒,她的爱胜过自己的生命。
林清玄先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爱写作爱生活能够到达的程度。几十年之后仍能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数十年不间断的坚持写作。应该没有什么人能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为自己的作家梦制定清晰的写作目标,而且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在写作的道路上先生是疯狂的,当然先生的成就也是斐然的。
走进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是始于好奇心,那时候年轻对性的认识很浅薄,听同学们说《废都》里有很多香艳的片段,于是费劲周折寻到了一本未删减版,性趣勃勃的读完后,就开始失望了。这不是小说,小说怎么能做到如此真实,这是活生生的西安城“名人”的日常,是几个文化名人的长长短短。至此便迷上了先生的作品,尤其喜欢短篇小说,先生的真诚细腻风趣,都在他的作品里活灵活现,男人女人小孩老汉房屋街巷树木山川河流小溪,在他笔下都有了不一样的生命,自然醇厚的力量随着生活流淌,流出了真情流出了色彩,让人沉醉迷恋又感慨万千。难怪三毛先生也如此喜欢先生的作品,亲自写信讨要先生的作品。
最意犹未尽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读完后真的不敢相信,这世上还有如此沁人心脾的书。先生的博学多识、历史底蕴、哲学思维、人文关怀让人沉醉,每每都是捧起书就爱不释手,犹如自己也变成一书童伴了先生,沿着文化的脉络历史的足迹,带着人文关怀寻找那些遗落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