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只剩下媚言讨好,受害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
教书十几年,越来越感到悲哀与无奈。这种情绪,绝非自己所独有。
今天下午,到一班级上语文课。一进教室,发现有十几个学生还没到,剩下的,过位、玩手机、说话,一点都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无奈地喊了声“上课”,只有一半的学生站起来,有气无力地说了声“老师好”。准备上课了,我戴上扩音器,用力喊了一遍又一遍的“安静”,可教室里依然闹成一锅粥。没有一个学生打开课本,没有一个学生抬头听课,还不断有学生进进出出,连招呼也不打。我脾气上来了,把语文课本与讲台上放着的资料全用力扔到地上。学生们被吓住了,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之后,看效果已经达到,我忍住满腔怒火,把一地狼藉的书一本本捡起来,放好,然后才开始上课。我知道,如果有学生把这一幕拍下来放到互联网上,我会很快成为“网红”,被扣上一顶顶“乱发脾气”、“误人子弟”、“不懂教学艺术”甚至“吓唬学生”的大帽子,我会受到教育局的严厉处罚,甚至开除。这绝非危言耸听。类似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名不守纪律的调皮学生在国道上飙车,结果出车祸身亡,家里人不依不挠,说老师教育不当,要学校赔一笔巨款。农村学校办学困难,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于是,他们在上课期间到学校胡闹,哭骂、撒纸钱、烧香烛、敲钟,把整个校园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死者为大,老师们全都忍气吞声,最后还是镇领导出面劝说,才结束了这场闹剧。那一声声带着余韵的钟声,沉重地敲在老师心头,也敲响了农村教育的丧钟。之后,校长组织全校师生捐款给学生家属,并告诫我们老师以后绝不能打骂学生,凡事能忍则忍,绝不能得罪学生。
现在社会流行“赏识教育”,对学生以鼓励为主,绝少甚至完全没有任何惩罚,而对老师动不动就扣上一顶顶大帽子。尝过苦头的老师们学乖了,你学不学是你的事,保护自己更重要。为免发生意外,学校取消了社会实践活动,老师们上体育课也变得小心翼翼的;学生一再违反课堂纪律,只能口头批评几句,连说话都得字斟句酌,再通知家长进行协商教育。如果家长不配合,那就没办法了,违反纪律的学生因此得以日益嚣张。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只是一个胆小的普通人而已。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本就骄横,再加上学校无可奈何的纵容,被惯出了一身的坏毛病。可是,这些孩子一旦走上社会,结果如何呢?
社会不是学校,法律更不会像学生守则一样软弱无力,违法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即使遵纪守法,却素质低下、一无所长、更没有上进的欲望,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怕成“啃老族”罢了。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实在是至理名言。
扯远了,自己毕竟是老师。两节语文课,我竭尽全力,一边给学生加油打气,一边带愿意学习的学生一遍遍地朗读着古文(有的学生连小学的汉语拼音都不会,至于不愿学的更没有办法了),直到声音沙哑、喉咙疼痛。抱怨归抱怨,本职工作还是要做好的。
农村教育,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可是如何改革、出路在哪里,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或许真如常常被各种事务烦得无可奈何的校长所言:“别人的孩子难教,教好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可是,如果父母都不是老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