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文好文收录专题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

人名并称轶事多

2023-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一任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将人物并称的习惯。人们往往把成就、言行或性情等相近的两个人或者多人相提并论,这就形成了人名并称。我所供职的学校有“师专三老”并称,指学问人品都很高的于北山、周本淳、萧兵,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一起在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大家尊重他们称为“三老”。还有后勤“四大金刚之说”,说的是后勤部门工作的四个了不起、惹不起的四个人。

人名并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相对的权威性,通过研读可以了解学术流派的分野。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孔孟”并称的说法。孔门四大家孔、孟、颜、曾。孔子是“至圣”拿金牌的圣人;孟子是“亚圣”拿银牌的圣人;颜回被称为“复圣”也就是拿铜牌的圣人。孔孟颜曾”这个说法是宋朝以后逐渐形成的。宋朝以前孟子没有这么高的地位,大家很少“孔孟”并称,一般都是“孔颜”并称,也就是说,颜回是拿过银牌的,后来才把他的银牌换成了铜牌。

道家有“老庄”一说,指老子和庄子。老聃和庄周的观点被后世道家奉为圭臬,虽然这并非两位先生的本意,但谈论道理,修身养性本身就具有这样的性质。

法家“申韩”并称,是战国时申不害、韩非二人的合称。《史记•李斯列传》:“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故“申韩之术”即法家的思想学说。

理学家“朱陆”并称,是指南宋两位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朱熹和陆九渊。他们自幼醉心于抽象思辨,穷究宇宙天理,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哲学吏和教育史上有着同样的影响,享有同等的地位,因此,无论是在他们生前,还是在他们死后,人们一般都以朱陆并称,且同样研究者甚众。

古代诗文评中的“并称”之说,通常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两位或几位同时或异时的作家,在当时或在历史上齐名;二是指他们的艺术风格有共同性;三是指他们构成(或客观上成为)一种创作流派。这三种涵义之间也有一定联系。

文学史上的“三曹七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七子:建安时期的七个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和刘桢。

唐诗“李杜”并称,指最著名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代表着唐诗发展的两座高峰。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与杜甫齐名。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有诗仙”称号;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有“诗圣”称号。他们的诗作不仅是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到繁荣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韩愈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评论。晚唐“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

“元白”并称,是指元稹与白居易。二人为莫逆交,唱和极多,诗歌主张接近,当时及后世均以“元白”并称。“韩孟”是指中唐诗人韩愈和孟郊。“韩柳”是中唐散文大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并称。

 “温李”并称,是指温庭筠和李商隐,最初见于裴庭裕《东观奏记》下卷:“庭筠字飞卿,彦博之裔孙也,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提到其“词赋诗篇”的各方面文学创作,则温、李“齐名”之称似应是包括了二人文学创作的诸方面。

宋词“苏辛”并称,指宋词坛两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稼轩则沈著痛快,有辙可循。二人词风,在视野广阔,气象恢弘,情思豪迈,意境雄浑,语词宏博,手法变化多端上,多有相似处;但“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评说得太好了,直接借用过来。

人名并称形式多样。如称姓者,有纯姓氏,如“李杜”;有数字加姓氏,如“三曹”;有地名加数字加姓氏,如“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有大小加姓氏,如“小李杜”等等。

人名并称排序在读音上,平声居前,仄声列后者居多。如申韩、韩柳、温李等。对于初唐四杰,自杜甫“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之句出,一直按近体诗平声开头的律句格式排列。这不过是为了容易上口罢了。如两人姓氏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要按照时代年龄以及师承关系等因素来排序了,如孔孟、李杜、苏辛等。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都按“平声居前,仄声列后”的规则排列。

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哲学家和作家的并称,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实际是时人或后人的一种重要接受行为。无论被并称者之间是何种关系、他们因何被并称,我们都可以从这种现象背后寻绎出接受者的立场、看法及其深层的哲学史和文学史意义。从同一背景下各种不同的并称现象中,更可以看出某一群体的意义、价值和文史坐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