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之“以作文为证”有感
孙中山先生在《以饮食为证》《以用钱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人作文之事为例,为“行易知难”提供有力佐证。
中国文字,有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一个以汉字为基础的文化圈。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不息,文字的作用,居功至伟。
孙中山先生认为,文字是思想传授的中介,与钱币为货物交换的中介作用相类。没有了中国文字,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思想无法研究。
孙先生把机器与钱币之用,归为物质文明,作用是使人类安适繁华,把文字之用,归为心性文明,文字的作用是以助人类心性文明之发达。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主要在于心性文明落后,但不等于华夏文明落后。自人类有史以来,能够记载四五千年历史翔实无间断的,是中国文字所独有,其它文明无法比拟。这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那么中国的文化财富可以造福人类,多多益善。世界上的其它文明,国亡种灭,欧美国家还想方设法加以抢救。更何况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载体的汉文字,不能一废了之。
孙先生把国人的作文之法,与西方国家的作文之法作了比较,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因为没有文法、文理之学,为文者只能通过穷年揣摩而暗合于文法,或者自解析文章,穷其字句之所当然,却并不知道用此字句之所以然。到了穷无所遁,则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自解,所以作文之法难以掌握。而西方国家教人作文。先从教人分字类词,联词造句、以成言文而达意志开始。世界各国皆有文法之学,整理成书之后,为初学提供了必由之径。所以西方国家学童至十岁左右,多已通晓文法,能运用其所识之字写出浅显的文章。
孙先生认为,学童的造就无论深浅,在执笔为文方面,则深者能深,浅者能浅,无不达意,少有文句不通的弊病。中国历史上无文法之学,所以学作文的只能下苦功攻读前人诗书,这就是人们常常讲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老师有句口头禅,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来也会吟”。民间熟语,也要一句“熟能生巧”,励志成语叫做“勤学苦练”。所以,很多人尽管熟读前人之文章,即使尽得其格调,却不能下笔为文。造成通者则全通,而不通者虽十年窗下,仍有不能联词造句以成文。
孙先生提出,如果只教学童日识十字,并且悉解其训诂,即使一年识得三千余字,而无文法之学,想作成浅显之文章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古代文人,绕了百十倍的弯路,浪费了许多美好青春,结果还是掌握不了作文的方法。
自从《马氏文通》出后,中国学者才掌握文法、逻辑。初学者一经掌握,作文易如反掌。作文者可以不懂得文法、逻辑等深奥的道理,却能把自古以来作文的难事变成了人人可为的平常事。
数千年以来,中国文人只能作文章,而不能知文章,所以无人发明文法之学与理则之学,要等待待外人输来,才开始掌握汉语言文学向来的缺憾,由此可以再次佐证“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