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修
禅修究竟修什么?儒曰,修的是伦理刚常,要讲规矩;道家说,修的是命运,要与万物和;佛家讲,修的是心性,要舍得。说到底,禅修也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对于我们普通人讲,修得应该是态度。
少选择
达摩洞,海拔890米,距离3公里,热天36度,部分爬梯坡度达70度;1个8岁、1个六岁,1个男孩儿、1个女孩儿,两人相伴,头顶烈日,克服疲惫,用时59分54秒,成功登顶。我们在赞叹小儿拼搏精神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成人都完成不了的任务,小孩子却能达到?
少林禅修登山显然是对于耐力和希望的考验,最难耐的也是精力耗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带队武僧讲,一半以上成人在尝试爬山到三分之二时会选择放弃。一方面,长距离登高的确不易,而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大人们选项较多。比如登山至三分之二、身体疲惫时,孩子们并没有多少放弃带来的“感觉轻松”这样的经验,只要前方有榜样,后面有鼓励时,他们就会始终向上。因为,这是新的尝试,他们只能从外界得到反馈,他们的选项也是唯一的。所以,他们既便很累,可也相信能够“登顶”。
成人除了坚持向上这个选项,也可以选择放弃。当然,这种决择也会带来痛苦。想爬上去,客观上身体给出了信号——腰酸背痛、呼吸困难;不爬呢,认为已经付出许多,放不下已经付出精力。这时,就会限入两难境地,不知道该怎么选,心里会产生痛苦,为了尽快赶走这种选择痛苦,就必须迅速作出决策。很多情况下,成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客观上,感知不出目标和现状之间的距离,主观上,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跨越这段距离(本能倾向于放弃)。而一旦作出放弃的选择,肌肉的酸痛瞬间消失,疲惫状态有所改善,身体各部件感受到了“愉悦”。而且,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这股力量非常强大,足以抵消你前行的动力。你会瞬间找到理由:放弃登顶不会因过渡拼搏扭伤脚踝,也不公因虚脱而患上其他疾病,更不会因不了解自己能力上限而冒险失去生命。
感悟一:人的一生,应该少些选项,认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这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乐对苦
生命在,没有什么能使你恐惧;万般苦,没什么不能承受。一提到佛学,一谈到禅定,我们第一反应是放下,放下意味着看淡,更多的是放下无谓的恨;但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意味着不去承受,放下了担当。
少林禅修少林禅宗鼻祖——达摩,确是担当的楷模。一个印度和尚,为了向北传道,不远万里来到少林;为了使人信服,选择独特方式进行苦修,一人一洞面壁九年,对抗孤独,耐饥耐寒,磨练心智,终于悟出禅宗“不立文字,教外不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四句真言。他的“道”才被世人所接受,传道精神也就被历代禅修者所推崇。
传道是一项责任,人生完整经历何尝不是一种担当。人的一生总是会经历顺境、逆境的周期。我们普通人也总是想着,把甜的经历无限增长,对于酸的经历则勉强接受,苦辣根本不想经历。可是人生经历简单拆分也可以看出,甜的经历只是人生的四分之一。我们要想实现完满人生,必须正确面对“酸甜苦辣”,既然无法壁免,就要坦然接受。酸甜苦辣虽不能回避,但经历它们的顺序是可以选择的,所以才有了中国智慧的苦尽甘来。
禅宗教导世人,既然生命已经呈现,就要对自己的生命充分自信,相信只要生命在,一切都能忍受,一切都可重来,拿出勇气面对挫折、体验痛苦、经历不顺。在这个过程,提倡越早面对痛苦越好,从小开始,从规矩立起,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承受委屈,理解不公,接受任何挑战,担当起注定的责任,做到生命不息。然后,一定会苦尽甘来。
感悟: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不经历八十一难,不会取到真经。该做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应该去做。没有约束力的人,过得浑浑噩噩;自律强的人,多会有开挂和不一样的人生。
静下来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人脑1000亿个神经元已经是可证明的事实,某一回路上神经元突触发达程度与某人专项技能的强弱有着直接关系。还有医学解剖发现,一些静休的高僧与某些专项的科学家大脑形态极其类似。禅休者和科学家的共通之处是专注,科学家搞研究,需要专注于实验,高僧禅休同样要排除那八万四千烦恼念。要做到专注,必须静下来。
搅动中的一缸水,你是看不清缸底的究竟,而一旦水静下来,那缸底的一切都会清清楚楚。大脑也是如此,每个念头、每个想法、每个记忆都需上万个神经元的连接,每一次连接都需要能量。倘若我们从事一项工作,每当做它的同时,大脑中不断闪过的是,上级的批评、同级的嘲讽、下级的不信任,等等无关的念头和影像。哪你真正用在工作上的能量又会有多少,可想而知。这就象,你想锻炼双臂的肌肉,你不去为上肢上强度,而是天天跑步,那上肢的肌肉很显然不会如你所愿。
锻炼注意力或者学习静下来的方法很多,打坐就是其中一种。事实上,禅宗从达摩开始践行打坐,到现在已经1700年了,而且不断总结,也实践形成了有用的套路。比如,打坐之前要缓行诵经,坐下后慢慢把衣物摆放有序,初始打坐从数息开始等等。目的就是使你慢下来,直到静下来。
少林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