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以食会友——走近民国文艺大师们的后厨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41人  faithfu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
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
仿佛有了一座桥。
—— by 李舒《民国太太的厨房》

作为一个爱吃,也爱做的食客来说,没什么是比研究菜谱更能激发起我的兴趣的啦。恰好前段时间逛图书馆的时候,瞥见了这本书。原来,大师们也有人间烟火。还有那些看起来应该是很好吃的菜单,很是契合我的口味啊。


民国那个时代,有太多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作品。对于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我们只能从历史教科书式的资料中,去了解这个人的性格,能力,思想,精神。十足的后人看客姿态。

而烟火气的食物承载着记忆和情感。

当知道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的那个人喜欢吃什么,又知道这些食物和他们有什么渊源,寄托了他们的什么感情,这个时候轻易跨过了民国历史和现实世界的鸿沟,大师们就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了。

虽然本书所讲得是民国时代家庭的生活中的“吃”,但是引人入胜的却是食物背后的这些大师们的小故事。作者以吃切入,将很多趣闻雅事,还有八卦轶事娓娓道来。原来天才作家张爱玲,既能在上海的公寓里喝着牛酪红茶,吃着甜咸具备的精美西点的下午茶,也能在流落国外之时凑凑合合吃外卖委屈求全。原来鲁迅爱吃甜点,作为绍兴人,竟然很喜欢吃北方菜,还很喜欢下馆子。原来名角程砚秋喝了一辈子的烈酒。原来张学良不是工于心计,老谋深算,而是任性冲动还爱吃。还有张大千,沈从文,郁达夫,胡适等20多为民国文学大师,原来都是吃货啊。深感同道中人,一下子亲近不少。

看到张爱玲在国外着迷似得寻找着上海时的吃食的时候,特别有感触。看到了什么食物,然后回忆了某某人,某某事,一旦吃到记忆中的那个味道的时候,幸福感就随之而来。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知何时已经被男人当做偷懒不下厨房的利器。可爱的钱钟书却是不这般。钱钟书亲手准备的鸡蛋面包,牛奶红茶早餐,还有杨绛先生很多年后还一直记得的月子鸡汤。杨绛贤惠坚强,为了丈夫能安心学习,欣然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为任劳任怨的“灶下婢”。钱钟书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另类,又是榜样啊。毕竟那个时候对女子的要求还是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潮起潮落的人生际遇,不仅仅有马革裹尸的豪情,也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与温情。南迁中的西南联大师生,生活颠沛流离之中,还能一边激情洋溢地谈着战争时事,一边小心翼翼幸福满满地捧着咖啡。有情有义的邵洵美,为了请陆小曼吃一顿像样的饭,毫不犹豫卖掉了祖传的“姚江邵氏图书珍藏”印章。张学良在幽禁之时,和伉俪“步步比肩行”,和之交好友转转会,不亦乐乎。张学良写给赵四小姐的信里真真是相思绵绵,报备自己吃了什么,爱吃什么。难以想象,如此琐碎温情,如此儿女情长。雪中送炭的文学爱好者鲍耀明,精打细算地给周作人邮寄生活包裹。暂且抛去他的属性不论,从他们的琐碎信件中也看到周作人对妻子的照顾和体恤。

美食面前,再大的分歧也能抛在一旁。就像作者所说:“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明明上一秒还是爱恨情仇,后一秒倏然插入一碗昏黄灯光下的赤豆甜粥,就多了许多柔情”。这本书,也就是给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加了碗赤豆甜粥,暖暖的,舀一口,满满的甜。

若是有能吃到一起的朋友,或久别重逢,或日久常处,谈天说地聊美食,山南海北讲中外,就像张学良的转转会一样,每次聚都是享受。

孟子有云,“食色,性也”。对美食的追求,乃是人之本能。从古到今,无论男女,皆是如此。有话说“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其实无论男女,都行得通的。

对于一个标准的爱吃爱做的吃客,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研究研究菜单了。


看了豆瓣才知道本书作者是洗稿的,所以也不推荐。

另推:《至味在人间》、《浪食记》、《山家清供》、《养小录》、《雅舍谈吃》、《随园食单》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faith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