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师

“磨课”三问

2016-01-24  本文已影响122人  相逢一笑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二十五年了,说到“磨课”,心中可谓五味杂陈:有迷惘,也有顿悟;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怨憎,也有感激;有失落,也有成长。总的感受是:上课容易,磨课不易,且行且思索。

谈到磨课,每位老师都不缺少这样的经历,境界却各有不同。正确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是提升磨课境界的关键:

一、为何磨?

磨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难免有所偏差。

  1. 获得好名次?还是磨出真效果?

每到上教研课、评优课的时候,是磨课的氛围最浓厚的时候。大家渴望在赛课中取得好名次的想法无可厚非,但由此导致的课堂教学的异化也不容忽视。为了取得好成绩,一些老师把磨课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观赏性上,想方设法让课堂“出彩”,使得教学成为“表演”,课堂成为“秀场”,偏离了教学的本质。真正有效的磨课,恰恰是应当摒弃“表演”的,洗尽铅华始见真,当把磨课的重点真正放在学生的成长之上,关注学生的切实需要,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效果的时候,自然另是一番境界。

  1. 磨一节课?还是磨一类课?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去“磨”,是不太现实的。磨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这一节课上,把这节课磨好了,上成功了,就OK了;但也有一些有心的教师,磨课时不局限在一节课上,而是努力探索一类课的教学规律,由于强化了文体意识,重在探索规律,以一课带多课,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知晓做法?还是引发思考?

在磨课的过程中,一些老师挂在嘴边的问题经常是“这个环节该怎么处理呀?”或者“这儿应该怎么上呀?”这种立足于操作层面的诉求当然十分迫切,但仅仅满足于此就大大削弱了磨课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磨课,应该引发思考,“我思故我在”,只有积极思考,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做法,这种做法不是别人简单的告知,而是自己在他人帮助下的觉解,是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而且是可以很方便地迁移的。

二、如何磨?

磨课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先由执教老师初备课文后,进行试教,邀请教师和专家听课。第一次试教后,大家进行评课,共同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再进行试教,再评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满意效果。再有一种形式就是“同课异构”,由两位或几位教师共同备一个课时的内容,分别上课,大家共同听课,集中评议,找出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一种形式是把一课书,分成2-3个课时,请2-3位老师在同一个班级分别上其中的一个课时,听课教师在同一个班级听一个完整课的教学,然后进行评议和修改。

三种形式各有利弊。

第一种形式有利于聚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通过对内容的反复琢磨与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达到日渐完善的目的。但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所有的人都针对着执教教师,当各种各样纷繁杂乱的建议铺天而来的时候,执教者很容易难以招架,从而迷失自我,于是最终呈现的课,失去了个性。更可怕的是,由于整个磨课过程中耗费了执教者大量的精力,同时也牵涉了参与磨课的教师大量的精力,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课是“表演课”,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非常便于进行比较,有比较就会有思考。但实际上,由于教学的复杂性,要引导教师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并非易事。因此,在进行“同课异构”式磨课的时候,仅仅依靠“同伴互助”是不够的,要想大幅度的提升,就必须借助“专家引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专家理念上的引领,才能见微知著,拨开迷雾。当然,同课异构后,接下来的持续改进也很重要。

在同一个班级,几位教师分课时连续授课,有利于观察学生、研究学生,从而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更适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但由于课时教学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方面不具有可比性。

三、磨什么?

磨课到底磨什么?许多人都在追问这个问题。有人说磨课要重点磨的是各种课型的设计,还有人说磨课要磨的是教学流程……大家说的当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以为磨课最需要磨的一是教学理念,二是教学目标,三是学生情况。

理念是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只有把新课程新理念切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才能够焕发生机与活力。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因此磨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习的过程定位于学生与书本、与老师、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觉得主动,学得生动。磨课的过程,应当是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过程。通过琢磨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潜下心来,抛弃形式的花哨,潜心会文,关注学生,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引着教学过程,能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对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琢磨,一是要做到“目标明晰”。这是一个反复提炼,取粗取精的过程。曾经聆听王崧舟老师的一个讲座,题目是《指向文本的秘妙》,王老师以《长城》一课为例,由无到有,先找出的本文的10大秘妙,然后再逐一分析,瞄准文本秘妙的语文核心价值,由多而杂到少而精,最后把教学的目标聚焦在“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一条上来。这样一个锤炼的过程,正是一个磨课过程的绝佳范例。二是要避免“虚假的课堂教学目标”。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教参上抄来的,真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与列出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目标中列出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目标中没有的,反而在教学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这种情况,在磨课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必须引导教师走向“真实的教学目标实践”之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磨课当然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磨课的过程应当是不断接近学生的过程,必须本着为学生服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试教,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目前,很多磨课活动把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课正是切磋琢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经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苦索,到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