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打工思维”

2024-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zhuhuix

01

有一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我对打工这个事太投入、太认真了:

你不就是一个打工人吗?动不动就是“使命、愿景、战略、目的、意义”什么的,跟你有多大关系?这么做有意思吗?

我想他是“误解”我了,我之所以强调这些,倒并不是一定要内卷成“打工之王”,而恰恰是为自己扩大选项:

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成功解决了发展初期的问题之后,一定会在增长战略方面下功夫:

比如,描述未来的愿景,明确使命与价值观;比如,统一目标,倡导“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理念;

如果我把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虽然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靠痛点驱动,但这一定不是全部。

最终让我能真正做自己的,一定不是那些让恐惧消失的痛点问题,更是那些让我充满热情、不知疲惫、魂牵梦绕的独特使命。

02

所以,我一直觉得,在职场中,最差的心态是把工作当成差事应付,把老板当作自己的敌人,把自己当成公司的对立面。

以不以为然、麻木不仁的眼光看待周遭一切,毫无前进的动力。

职场中,更好的心态是把工作当成自己成长的机会,把老板当作学习的榜样,

把公司当成自己成长发展的平台,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自己当成未来的创业者培养。

这就像俞军讲过的观点一样:

想想现在每天有人花钱请你,

给你一个这样的平台,还有这样的用户规模和资源,

你不觉得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么?”

但是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太多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麻木不仁,不以为然。

我想,如果我真把自己当成未来的创业者培养,我一定会更加谦虚上进,向身边一切可学习的对象学习,还会倍加留意行业的趋势和走向。

尽管这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一旦我提升了认知与商业判断力,我就有可能从中洞察到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发生什么。

03

最近我还在想,我利用“空闲”时间在做的另外一些“事情”,比如日更写作、公开演讲、终生学习、锻炼自己的思维、突破舒适区与扩展能力区、认识高水平的牛人等...

是不是就是在摆脱打工思维:积累高质量的能力和人脉,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大的选择或腾挪余地,能产生长期的复合收益?

比如,思维层面上的有效积累--不再刻意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形成本质思考,摸清底层规律。

一旦洞穿问题本质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中无序的东西就能整理清楚,甚至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也会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广。

还比如,个人影响力方面的有效积累--“能说、会写、善演”,越善于表达自己,愿意“接纳”我的人就会越多。

这三大能力决定了我可以连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人,能产生多少杠杆效应,这都可以打造个人IP。

04

当然,还是要强调一下:

我不是说兢兢业业做好一份本职工作不好。

而是觉得,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和高维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而且,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当下是一个不确定性更强,概率更小的世界。

在每个岔路口选对方向,其重要程度要远远超过努力程度。

所以,我读多少书、认识多少人、修炼多少技能,从数量上来看都不是重点,

关键是读哪些有价值的书?认识哪些不同的人?修炼哪种核心能力?

这些凡是需要我独立思考,能让我扩大选项的事情,我会持续磨砺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