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医至简》之感想(二)大局观
最近,我听身边的一个宝妈说,她的同学生了二胎后的第7天,因为产后抑郁,跳楼自杀了,当她身边居然发生这样的事,令其极为震惊,不敢相信,前些日子还有互动的人,就这么逝去了。关于抑郁症的种种说法,我不专业,也就不分析了。我只是想从中医思路去思考,女性如何通过身体和情绪的反应,更了解自身的情况,也许不至于痛苦到绝望。
后世中医说的医理太过玄幻,病人已经身心俱疲,需要的是对自身情况,有一个通俗简单地知晓,不然病人很难信任中医。这也是为什么中医总被人认为,只是用于慢性调理。可是经方里的治病效果非常明显,可以用“覆杯而愈”来形容,也就是药刚喝下去,病就解除了。西医倒是简单,胃疼就是胃有毛病,胃镜检查,吃碱性药物酸碱中,更严重的生了东西,开刀拿掉,可是还要担心复发。这就是局部问题局部治。可是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是相互协作的,这里就需要“大局观”的经方中医思路了。经方里讲的就是津液,血液每天都在循环,在滋养我们的全身,同时抵抗外邪。就拿发烧感冒来说,在《伤寒论》里认为,人体受到外邪入侵时,是会用自身免疫力去排病的,主要渠道是:表(皮肤的毛孔等)、里(肠胃的呕吐、腹泻等)、半表半里(富集淋巴和粘膜)。所以有人会发热,有人会出汗,还有怕冷、怕热、怕风、头痛,身体酸痛等等各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表示我们身体的排病方式,身体素质强的人,也许就只发热,不怕冷,而虚弱的人,很难发热,这都是身体的津液的多少导致的。
我们的身体自己是可以排除外邪的,而且也必须靠自身的免疫力,药物只是顺应这套自身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快的驱除外邪,而非越俎代庖,越过自身,这样只会打破身体的能量,人体的秩序,久而久之,身体情况可想而之。
那么我们的身体是靠什么产生能量的呢?靠脾胃,这点很好理解,肚子饿了,就没有力气,吃是补充能量的常规途径。所以我们说脾胃是“中土”,它为我们产生津液。在《伤寒论》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而伤寒论里,建中的四位药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因为脾胃是人体的发动机,如果它不能更好的运行,那么身体就排病慢而难。而这四味药理,除人参,其他都是大量种植,有的还是常见食品。所以经方中很多方子里,他们是常在其中的。
说到药性,其实有好的理解方式,那就是一闻二尝。比如这”脾四味“,都是基本都是甜的,甜是很有能量的,肚子饿了,吃甜管用,没人会吃苦的,吃酸的还更饿。还有就是闻气味,生姜和人参没啥能量,不过它们有很好的发散作用,也就是亢奋的作用。只是这里亢奋的不是脑,而是身体里的阴阳。这里书中说的更具体,关于阴阳,我还在理解中,这个术语,在中医体系下,不同语境有不同的表示,今后我懂得对些,再总结一下。今天暂时写到这里,谢谢各位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