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读书

不要再说“没办法”,你永远都有第三选择

2018-08-11  本文已影响143人  英语老师洪泽荣

有一个段子,想必大家都听过,如下

你瞅啥?

哈哈,我们来细细观察这里面的逻辑:

A觉得被别人看了一眼,就受不了了,如果对方再看,A可能就要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A没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这个概念在《恰如其分的自尊》里面由头至尾清晰地介绍,简言之,就是:

不因外界而自卑,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

如果你问A为什么要发火,他可能会说:“谁让他一直看我,我没办法”。其实这样的行为更显现出自己的懦弱。

曾经有个报道:
有个强奸犯非礼了一个女生,那女生坚决反抗,结果强奸犯把她的胳膊给折断了。后来警察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我也没办法,谁让她反抗的,乖乖地听话不就没事吗!”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强奸犯就是个人渣?是啊,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不内疚,这就是无良症的表现,无良症患者很容易给自己所做的非道德的行为找到理直气壮的借口,并且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据统计,50个人中有4个人是无良症患者。

其实,无良症患者就是缺乏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总是觉得没办法,我是被逼的。但是,真的没有办法吗?

No,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一个福音:凡事都有第三选择,并且第三选择可以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

第三选择

这么厉害,对,就这么厉害!想想我们普通人一般怎么考虑问题的: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要么我赢,要么你赢;
要么支持,要么反对;
要么工作,要么休息
......

第三选择不是说简单地把事情想得更加正面而已,它是一种产生创造力的方法。第三选择是使用协同,来一起达成一个更好的结局。

举个例子:

司机S把车横着停在了司机J的车前面,司机J想把车开出来,但等了很久,都没有看到S,怎么办呢?只能等......,当S办完事出来的时候,只见J怒气冲冠地走到S面前,指着他大骂了一顿,S觉得自己委屈,因为本没有想到办事要这么久,是那个办事员太拖拉了,业务又不熟悉,搞得自己现在被责骂。于是就怼了回去。最终两个人一整天都很不愉快。

你们觉得有必要吗?
J和S一开始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更加愉快地解决,比如说:

J一直等不到S出来,刚好车上带了一本一直以来都想看的书,刚好趁这个机会可以好好欣赏一下。等到S出来后,可以更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自己因为这个短暂的等待而让自己有机会慢下脚步来看书。S也会看到别人在这种情形下表现的大度和放松而对刚才自己不愉快的办事经历而释怀。最终会是一片和气!

你看,在这两个场景里面,是不是后者让你感受到宁静呢?
是的,这就是第三选择的力量。你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


大家都知道,我是分享方法论的,我喜欢研究一个个事例或个案后面的逻辑,在《第三选择》这种书中,柯维把这种思考方式,总结了出来,称为协同思维模式:


第三选择

第一步:我看到自己。

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永远都不能放弃主动选择的权利,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遇到的事情。这件事情一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简单来说:给自己洗脑,让自己清醒过来。

第二步:我看到你。

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在我面前的这位伙伴是个人,不是物。我们常常用标签来给一个人下定义。这也是我比较反感的。社会刻板印象常常把我们的理智思考带入了偏激的极端,比如说潮汕人重男轻女和大男子主义,上海女生大女人主义,等等。一旦你给别人贴上了标签,你就不再视他为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会充满偏见,这样是看不到对面这个完整的个体的。

第三步:我找到你。

当上面2步已经准备好之后,就要开始倾听对方的看法。用开放的心态来沟通,例如:你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听一听

如果对方正处于情绪高涨时,用使用共情的方式进行同理心倾听。你知道如何让一个要发飙的人把情绪降下来吗?嘿嘿,就是让对方点头,一旦点头,气就消了一半了。如何让对方点头?尝试用下面这样的共情方式:我知道你现在肯定很不开心,是吗?很多时候,对方其实很清楚道理,但是缺乏被理解,所以,当倾听者能够表示理解,对方就会找到安全感,自然就放松下来。

第四步:我和你协同。

当双方达成一致,想要把事情处理得更好时,第三选择就会出现。这一步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尽可能激发更多的想法。记住,进行头脑风暴的原则是:不要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评判或否定,这样才能产生效果。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一位父亲学习了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课程之后,从以前的无法与女儿沟通到与女儿产生友好关系的转变。

一位父亲如何处理女儿与吸毒者交往的事情 直接要求女儿远离他的吸毒者朋友一定会引发大量争吵。

父亲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女儿:“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吧。”

女儿说:“你关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过不想有一个吸毒的女儿,因为那会让你没面子!”

当然,女儿这样讲不公平,但父亲放下了关于公平的想法,而是说:“难为你了。”

过了一会,女儿说:“我觉得很孤独,你们都很忙,我没有朋友,他俩是我唯一可以说话的人。”

这时你可以反驳,但这位父亲只是反映了女儿的情感“所以你真的很依赖他们俩。”

女儿接着说了自己对于吸毒的看法,“他们吸毒的样子真可怕,我很担心他们。”

父亲说:“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难受。”

就这样,父亲和女儿逐渐达成协同,因为女儿说:“我不知道如果我也这样会怎样?” 孩子有时候说话是会伤人的,但你要知道他们的伤害只是针对他们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你。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反击,虽然寻求了公平,但丧失了获得第3选择的机会。


请相信:这世界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第三选择来解决。

当你生气指责时,看一看自己;当你失意而沮丧时,想一想可能还有另一扇窗。
不是没办法,而是还没有找到办法,与身边的人协同,遇到事情问问自己“我是否还有第三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