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快递小哥到人工智能
元旦休息的这几天,收到三件快递。两件是京东快递送货上门的,一件是其他快递送到小区快递柜的。
京东的快递收货流程如下,首先接到电话问是否在家,如果在家,大概在三分钟左右就会听到敲门声,收货;如果不在家,一般会下次再送。而另外的一件快递却是直接被快递小哥投到小区快递柜,我会收到一条短信提醒,在出门买东西回来的时候就可以扫码取件。
让我们从快递小哥的角度来看下这个流程。对于京东快递小哥,首先要熟悉小区每栋楼的位置,然后先按照每栋楼分好快递,算出最优路径,再根据不同快递拨电话,上楼,敲门等待收件人开门收货。如果收件人不在,或者在10分钟后才能到家,情况会更加复杂。快递柜的流程大概是,统一送货到快递柜,而不是每栋楼下,然后放件扫码,自动发短信。显然京东的效率要远远低于快递柜。快递行业在中国的发达程度已经令人发指。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仍然还在解决如何将快递时间降到两天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扫码取件的时代。
这里引入一个问题,技术的价值。工业革命解决的问题是用机器代替人做重复而简单的生产制造,而无数的简单流程组合成复杂的生产流程。互联网的价值之一,用机器优化原有的社会运作方式。快递柜代替了快递员和收件人之间沟通的环节。
最近看了一点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总是会不自觉地代入到哈耶克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人的知识是分散的,现在社会的精细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代。进化的改变普遍趋向于最经济地利用资源,因此进化是‘盲目地’遵循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途径。每个行业都会针对性地引入机器来改善原有的社会秩序。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历史,就是1970年智利的“自由机器“的理论。所谓自由机器,是这样一种社会-科技系统:它以网络的形式运行,而非层级结构;其中作为行动基础的是信息,而非权力;各个领域的专家知识和实时的信息反馈驱动决策,从而消除官僚体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现在来看,这样的机器也是无法制造的,因为它远远低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社会知识的分散以及个人目标的分散化差异化,也导致这样的机器不应该存在。
这几年一直都有一个比较火的概念,就是人工智能,关于这方面的电影挺多的。其实这个概念可以延伸到很早。比较早的就是,图灵在1950年的一篇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里面提到一种模仿游戏。无论是图灵,还是现在研究的拟人化的机器人,都是在研究计算机能不能想人一样去思考。不过,我一直不太看好人工智能和这种拟人化。像星球大战中的那种拟人化机器人,功能性可能在于一种精神追求或者科学挑战,真正带给社会的效益是很低的。互联网和机器对现有的社会运作方式的优化,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只有降低了现有社会运行成本的技术,才是有可能真正普及化。其实这也是我比较喜欢google语音助手的原因之一,更偏向于功能化和工具化,而不是像siri那样只会自以为是的卖萌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