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观后感

关于电影剪辑二三——《剪辑之道》

2019-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书声2020

书声 2019/浅夏


      《剪辑之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迈克尔·翁达杰,加拿大著名诗人、作家,他写的《英国病人》曾获得布克奖50周年最佳小说。翁达杰也正是因为《英国病人》电影的拍摄与沃尔特·默奇相识并成为朋友,这部影片正是由沃尔特·默奇剪辑。默奇学识渊博,是享誉好莱坞的剪辑师,曾三次斩获奥斯卡奖,《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对话》等就是出自这位剪辑师之,他有艺术史背景,熟悉音乐、建筑甚至物理写,默奇日常喜欢翻译意大利诗歌,并对人的知觉系统、宇宙学以及科学史的研究深感兴趣。就这样一个是诗人小说家,一个是经典电影的幕后传奇,一场文字和影像的交流对话,就有了这一本《剪辑之道》关于电影艺术睿智的谈艺录。

      默奇认为电影的生命发展有五个阶段分为剧本、前期制作(选角与选景)、拍摄、剪辑、音乐和混音。 这样一部电影就要经历五次写作,有五种不同的作者。第一次是编剧;第二次是导演和演员;第三次是摄影师;第四次是剪接;第五次是声音合成。每一次写作都将一种独特艺术的思考方式特质灌注影片。

      电影剪辑,不仅仅把素材“连接起来”那么简单。它是发现一条道路的过程。电影剪辑师绝大部分时间不是花在实际剪或者接的动作上。可操作的素材越多,可能走的路径也越多,这些路径互相交错使得可能性就更多。每一个成片的每一个剪切口,可能都存在着十五个隐形剪切口。剪一场戏,剪辑师都要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用哪一条镜头?入点在哪里?出点在哪里?一部影片平均是可以有一千个剪辑点,所以差不多要做三千个决定。而这三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在哪里结束,每个镜头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结束点。其实这个跟诗歌的断行略相似。剪辑是一次建构,是在三个维度中拼装马赛克,其中两个是空间维度,一个是时间纬度。它是电影制作方式的缩影: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一件件组装的。

    一个理想的镜头剪辑切换,默奇认为需要同时满足6个条件:

(1)忠于彼时彼刻的情感状态                      50%

(2)推进故事                                                    23%

(3)发生在节奏有趣的“正确时刻”                10%

(4)照顾岛观众视线在银幕关注焦点的位置 7%                             

(5)尊重电影画面的二维平面特性                  5%

(6)尊重画面所表现实际空间的三维连贯性  4%

      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所以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做为一个电影剪辑师应该是要把自己放在观众的位置上,某时某刻观众怎么想?他们的眼睛往哪里看?要让让他们感受到什么?

  (一)  剪辑师与导演:

      剪辑师是导演的主要合作者,没人能超越剪辑师,剪辑师是发挥着重要支持导演的工作。基本后期工作就是导演与剪辑师的沟通交流,他们需要长时间的相处,剪辑师要了解导演的想法,他想表达的东西,而导演是    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让剪辑师把这些前期拍摄的素材碎片拼接起来,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素材,以一种自然令人兴奋的方式呈现影片的构想。在电影里面导演要把控全局,他是电影的免疫系统,他要决定接纳什么,排除什么,从而保护一种共同的构想能电影得于继续下去。而影响电影建构的另一个人就是剪辑师,剪辑师的工作微观上比如要决定每个镜头停留的精确长度,宏观则上涉及到重构场景,重置场景顺序等 ,这些对电影的 成败是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虽然我们大部分人观看影片往往只记得导演是谁而忽略剪辑师这一号人物。

  (二)剪辑师与演员:

      剪辑师与演员有一种独特的关系。剪辑师的职责是把演员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来,演员的表演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剪辑师和他的品味与才能。剪辑师要获得对演员的深刻认知,甚至于对演员的某些方面的认识要比他们  自己更清楚,从中找出剪辑师觉得找出表演中的精彩时刻。一般剪辑师是不参与道拍摄现场去的(默奇就是这样的),他要像观众一样,只看画面内存在的东西,不考虑当时拍摄演员多用功多辛苦这些问题,就凭着基于对演员的直觉理解决定剪辑的恰当时机。

      其实剪辑师在剪辑室里是可以完全控制演员的表演。从哪个角度切入,表达什么意思,剪辑师手上有全方位各个角度的拍摄素材,不同方式的剪切角度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感觉。虽然很多演员不承认这一点。

  (三) 剪辑与声音:

      声音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也是不可小看,而决定声音多少关键在与声音的质量以及它们通过混合之后在观众心中激起何等隐秘情感的能力。现在的剪辑师可以通过改变声音出现的位置或者控制其响亮的程度来剪辑一场戏改变其光线的感觉,让场景气氛对观众的情绪造成影响。然后有些“隐喻性音效”可以重新建立声画关系,在剪辑恰当的点放入恰当的声音,可以展示很多东西。就比如《教父》末尾的关门声,是剪辑师花了很多时间测试不同的关门声而才采用了,它发挥了隐喻的作用,说明迈克尔对妻子关上门,也关掉自己的情感生活的全部。这是忠于客观感知也忠于其象征。

      《剪辑之道》这本书里还讲到很多默奇剪辑的作品的想法和切入点,涉及到《对话》《教父》《英国病人》《历劫佳人》《现代启示录》《布拉格之恋》等作品,看书中可以的理解电影里的安排,同样有看过这些电影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书中还谈到很多关于音乐、建筑、哲学、诗歌、写作等有趣的内容,无论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角度方式还是默奇对话问题的切入这些都很让人受启发。看的非常满足,也学到很多剪辑的方法。

      还有一本默奇的书《眨眼之间》,这本书是每个想要动手剪片子的人绕不开的书,是剪辑师心中圣经式书籍,跟《剪辑之道》是姐妹式书籍,这篇里的有些内容也是结合了《眨眼之间》。这两本书结合一起看更有趣哦。

小小推荐:

搭配纪录片《出神入化:电影剪辑的魔力》更精彩哦。

https://b23.tv/av24216783

延展思考问题:

1. 听说过电影剪辑师吗?

2. 你所知道的的剪辑师有哪些?

3. 自己生活中有剪过小视频吗?用的是什么软件?

4. 看过的电影中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

5. 你认同一个好的剪辑师可以成就好的电影和导演吗?

趣味小彩蛋:

1.关于剪辑师的历史:

最初剪辑这个工作是女性的工作,类似纺织类的女性工种节目。后续才慢慢男性进入剪辑师这个行业。

2.关于影院爆米花:

虽然爆米花很早就出现了,但是早期电影院是不允许吃的,默片时代是因为电影没有声音,那后期有声时代的时候电影院又太高大上,类似于音乐院一样,不宜饮食。后期随着电影的普及以及二战物资的贫乏,爆米花快速占领各大影院,而且成本低盈利空间大,所以到现在电影和爆米花成为标配。

3.关于电影片头:

电影开头都有个金属小球碰撞发出声音的小片段,这就说明这是大家所经常听到的杜比立体声效。现在基本各大影院都采用的这种。

4.关于电影片尾字幕:

对于各大影院来说多排片才能多盈利,那短短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为什么都有长长的甚至达十几分钟的片尾演员名单字幕呢,而且早在片头的时候各大主演主创人员都以及列国一遍了。其实早期是没有片尾参演名单表的,就单单一个END/剧终。是在差不多60年底的时代才慢慢的开始出现片尾参演名单字幕,延续至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