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塔和万寿塔
文昌塔
文昌塔,坐落在和县城小南门外的横江河北岸,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据当时的状元焦竑撰写的《文昌塔记》所言,历阳郡侯郭公莅政三年,见当地文风不振,士不登朝,认为是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所致,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风昌盛。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又重修,并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记》。
塔东还建有郭公祠,内立“去思碑”,以纪念郭继芳始建文昌塔的功绩。祠内住有道士,是为护塔而设。
文昌塔7层,砖木结构,高30余米,外呈六角形,内正方形,塔门朝南。每层外以砖砌斗拱挑檐,内以木柱支撑,并有木板平铺。塔门上方嵌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开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圈形小门6扇,开闭相间,且平穿对应。在第二层六方圈门之上,塔檐之下,分别砖雕“步蟾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至左横书正楷。塔顶上扣一覆钵(俗称铁锅),顶下砖砌圆锥形脊式,脊下铺以小瓦。一层底部设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层顶部,鸟瞰大江、山川。
文昌塔还是日军侵华的见证。抗战期间,日舰曾在金河口水面炮击文昌塔。塔虽被击中,但因其身基坚实,故未倒。现在,塔的东北面尚留有一炮弹窟窿,向后人昭示侵略军的罪行。
由于此塔位于沉积泥沙和砾石地层,故年久塔身向东北倾斜。1986年11月,县政府拨款对文昌塔维修加固,使之依然雄立苍穹。
万寿塔
万寿塔又名念母塔、念劬塔,坐落和县城南三户村原延庆寺旁,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据说是孙权为其老母做寿而建。又据《三国志》载:孙策、孙权及其母亲曾住过历阳,因策、权极其孝母,后人志之而建此塔,命名“念母”、“念劬”,实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意,以示怀念和赞扬孙氏母子德风。
该塔原高28米,7层,外呈六角形,砖木结构,以木挑檐,以石铺基,门向东南。塔外每层方形,均系砖佛砌龛和拱形小门,佛龛内砖雕佛像,数目9至16不等,且盘坐在莲花之上。塔内第一层呈正方形,南壁上有一人宽的砖阶向上斜穿第二层外檐,再绕外檐六分之一,又有砖阶斜穿至第三层外檐,人可依次登至第七层。
1954年大水塌顶层,后又塌一层,现实存5层。
中国的古塔一般随寺庙而建造。万寿塔旁原有延庆寺,取意“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原寺颇具规模,有院房99间半。今延庆寺已没,但其盛况乡人每每提及。(选 自《巢湖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