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心”

2021-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一直以来我都浑然不觉的荒废着我原本可以精进专业的大好时光——

对语文学科定位不准确,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不清晰。

专业知识积淀不够,缺乏理论支撑。文本解读很少钻进去、读通读通。

很少对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进行有效构建,教材的单元知识的层次递进思路不能做到了然于胸………

不敢列举下去了,自信心早就被被虐得碎作一地渣渣。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然后学。

那就静心踏实读书吧。

恰好近期跟随肖培东老师学习。肖老师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风格带入到他的课堂教学中,让我深深折服,沉醉不知归路。肖老师浅浅切入课堂却每每都让学生有“珍奇”般的收获,让我为之着迷。

姑且先从摘录他的金句窥探他的教学理念,再细细咀嚼消化吧。

1.好课一定是推动学生思维的课,好课一定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我们觉得难教的课文多半是没有狠下功夫去思考,学生该怎么学。我们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推测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却忘记了台下生动清澈的眼睛。

这段话是写在肖老师执教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之后的,这是一篇议论文,是许多老师不太愿意触碰的文体,觉得没啥可教的,也不大好教的文章,一不留神就陷入填鸭式教条主义中了。

可是肖老师却能从“题目替换”这个小口切入,带出论题与论点的关联,再用“文中有哪些句子围绕这个论题展开的”的过渡问题,一下子引领孩子们抓住全文的关键句——过渡句,聚焦在这个句子,一点点引着孩子读、思、品、悟,议论文的语言、顺序、逻辑、论证方法等一点点的浮出水面。

原来议论文还可以这样学习,四两拨千斤,纲举目张,简直绝了!!

2.阅读者最初的世界,更像是一片沉睡的原野,四处嵌着多姿多彩的充满生机的种子,就等着春风拂过,细雨滋润。只是我们或给不了这样的吹拂与滋润,或是偏了方向错的角度。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说,教师应该做一个“牧者”,把“羊群”带到那辽阔的水草丰茂之处,让他们自由快乐的吃草。

肖老师就是这般的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文本,立足于阅读,最后的最后,他想带着孩子们浅浅的游弋于语文海洋,深深的收获较高的语文素养。

于漪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成长在思考的课堂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教是学的唤醒,学是教的推进。

没有难教的课,只有不悟的心。所谓不忘初心,恰恰是因为初心难识。这话,绝对的醍醐灌顶。我就是浑浑噩噩这么久,不知道自己的语文“心”在哪里,所幸,如今要努力找到“初心”,一直坚守不忘,多读,多听,多看,多悟,多写。

培东老师说,把每一篇文章看成天空,站在天空下,努力把身体放大,让自己最大限度的与星光接触。

就以导师培东老师为前路的楷模,一路前行,不忘初心。游弋于语文的海洋里,尽最大的努力吸收更多养料。

导师的书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