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人读书

书评 | 谈“古”色变?我们可以读读这本书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44人  莫子桥

现代人常常谈“古”色变,认为古诗高雅,古文难读,古人离我们过于遥远。这本书恰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可以不读严肃的正史,一样可以了解古人。经典固然重要,但经典之外的世界也同样美丽、有趣。

从书名来看,它有两个标题,主标题“唐诗风物志”,副标题“唐人的世俗生活。”

其实唐诗只是一个引线,真正的爆点是描述唐人的风俗与生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说把这本书比作一碗面,唐诗可以说面条,而唐人风俗生活可以说是加了作料(作料为各种笔记和小说)的汤汁。只有面条,缺少味道。只有汤汁,缺少了反复咀嚼的快感,当然似乎也吃不饱。只有两者结合的好,才是一碗美味的面条。

再看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晰,主要分为这样几篇:行卷、连理、花事、鬼灯、梅妆、红袖、霓裳、饕餮、伐鼓。《行卷》讲唐代的行卷与科考,《连理》篇讲唐代婚俗,《鬼灯》讲唐人的梦,《梅妆》讲唐代女子的妆容,《霓裳》讲唐代女子的服饰,《红袖》讲妓女生活,《饕餮》讲饮食风俗,《伐鼓》讲竞技娱乐活动。

具体而言,比如我们常常在唐诗里面读到“最爱铅华薄薄妆”这样的诗,“洗净铅华”这样的成语,那么铅华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是女性敷面时的白色粉末,这种妆粉的主要成分就是铅。如果我们读完这本书也就不难理解古诗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泪痕”的描写了。傅粉是化妆的第一步,然后就是涂抹胭脂,胭脂通常很厚,因此女子流泪时就有泪痕了。

再比如唐朝人把一些像斗鸡、下棋、打马球这种休闲娱乐项目发展成为一种竞技性很强的比赛,于是乎在唐朝,“夺标”一词诞生。“夺标”的产生源于竞渡,唐以前,竞渡只不过是端午节的纪念祈福活动,到了唐代,人们非要分个高下,于是在终点挂上杆子锦标,谁先夺走谁就是胜利者。

说到这,如果认为这本书仅仅是对唐代风俗的一本简介或者说科普书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它是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随笔集,它有很强的文学性,在这种的文学性的叙述中又征引很多的历史文献,因此顺便把科普这个事情解决了。因此可以说,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那么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1.强悍的故事性

举个例子,比如在《花事》篇中讲唐人对花、对牡丹喜爱到何种程度:唐代名相裴度生病了,有一天去南园游玩,当时牡丹还未绽放,他说了一句话“我不见此花而死,可悲也。”第二天,仆人告诉他牡丹开了。裴度听闻后,挣扎着身体去赏牡丹,裴度当然很高兴,于是三天后心满意足地死去。

再比如讲妓女的生活。书中讲到,在唐代,歌妓与士人交游很密集,如果一个歌妓得到了士人的的赞许身价倍增,反之就一落千丈。比如一个叫崔涯的“青楼达人”,有一次他作诗嘲讽了这个扬州名妓李端端,说她不仅“鼻似烟窗耳似铛”,皮肤还特别黑,诗刚问世,李端端的生意立马黄了,后来这个李端端又去哀求崔涯,也可能是给了他一些好处,最后崔涯又写了一首诗夸赞她,她立刻又火了。这些故事其实很有趣,而且还很多。

这本书的故事之多,几乎可以说是“篇篇有故事,页页有故事,”这也是它很讨巧的地方,因为人人都爱看故事嘛。当然,这些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的。作者的引经据典从来不是古代的正史,而是大量的诗与各种关于唐人的笔记。因为在她看来,正史是记录战争、变法和天象的,而诗是不同的,它“不用统一发声,它是不同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故事,是许多人的私人日记,它记录国家政策也记录老婆孩子的脸色,它关注洪水也关注茶水。而你一首诗,我一首诗,你一点故事、我一点故事,你的生活加上我的生活,才是一个时代最活色生香的真相。”当然,有关唐人的各种笔记更是如此。诗歌囊括天地,而笔记也是无所不包,它记录着生活,尤其是不被历史照亮的躲藏在角落里的逸闻轶事、传说奇见,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2.逻辑与文笔齐飞

只有故事,没有叙述故事的能力也是不行的。这本书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每一篇都可以独立成篇,而每一篇下又划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用一句诗或非常文艺的词汇作标题。比如《梅妆》篇中下有铅华凝、胭脂缘、眉山远、花钿醉、额黄染、妆靥浓、勾斜红、点绛唇八个小节,每一节都是讲解面部的不同部位的妆容。

当然作者的文笔也是很不错的,文字流畅优美又不乏灵动俏皮,读起来既有美感又十分畅快。

比如作者在序言中讲到“我们从诗里知道,唐代夜晚最明亮的既非天穹燃烧的星辰,也非路边摇曳的灯盏,而是女子高耸的发髻。”

讲周光禄蓄养家妓的奢侈景象:“放在今天,周光禄相当于让家妓们使用爱马仕的皮具、蒂凡尼的首饰、海蓝之谜的化妆品,月末还一人发一块卡地亚的腕表。”

“当时流行‘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一说,再次证明唐代西餐的普及度,比国际化的今天还要高。”等等,通篇如此的文采,怎不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3. 观点与思想精彩

通常来讲,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这个作品就已经不错了,那么本书的作者更难得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她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唐朝、唐人、唐人生活的一种观点、态度和认知,而这种观点、态度和认知常常是十分精到的,这里摘录书中的一些话:

“唐人令人敬重之处就在于此:干谒时态度是谦虚的,对于干谒对象是恭敬的,但人格上绝不低人一等。你推荐与否是你的事情,我只希求用我的作品找到知己。”

“唐代嫖客最看重的不是妓女的容貌,反倒是妓女的言谈举止、音乐技艺以及青楼的饮食环境……寻常女子在道德上占据了制高点,歌妓则是在艺术上占据了制高点。”

““我总觉得,那些气血贫弱的时代,不是不爱,而是没有力量去爱浓墨重彩。”

……

而这些所有思想最终将凝聚在这样一个主题下:“所谓大国气象,并不体现在向友邦慷慨赠予了多少礼物,亦不体现在用多高的规格接待了各国来访者,而是体现在这一国之中的小民,生活的姿态有多么豁达与自在。”(《行卷》)

这种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让我们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触感,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4.融合古今中外的视野

本书还有一个特色之处,那就是融合古今中外的视野,它让这部从书名来看似乎只是描写一时一地风俗的帝国有了更大的格局。

一个小小的婚礼程序,能从唐俗穿越到周礼,从古中国穿越到古希腊。从唐人的“牡丹热”想到荷兰人的“郁金香热”,从中国的赏花联系到日本的花道,从瓷器遥想到哥特式建筑……无处不在的穿越古今与横跨中外的视野,让读者在感叹作者的知识丰富的同时,也有着特别的阅读快感。

当然,这本书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女性视角的叙述,从目录来看大部分都是和女性有关的风物,从各篇具体的描述来看,更能体现出作者总是在为女性张目,比如书中讲到宴会,说每到春天,女子们成群结队地到郊外散步,看到名贵的花草,就把自己的红裙解下来挂在竹竿上,然后围成一个宴帷,变成了一个Party,这就是“裙幄宴。”她对女子们这种行为是这样评价的:“没有别的武器,就用红裙占领名花。想来只有唐朝那样激奋人心的时代,才孕育出具有这般大有英雄气概的女人。”由于有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对女性生存状况的过分渲染,使全书笼罩着一种“女性至上”的怪异气氛,但是这种感性的态度和细腻的体察,也许就是它另外一层的魅力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