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士升级到顶级大佬的位置,会经历些什么?
我是农村出生的,小时候大家经常会为了土地争吵,或者是一些鸡吃了谁家菜、鸭吃了谁家稻而大打出手,那个时候完全不理解他们的想法,长大后慢慢地明白,土地、菜、稻,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在我眼里的农民,一直在干活,勤勤恳恳,但同时也有着斤斤计较的世俗观念。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差不多思想也被固化,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平平淡淡,像蝼蚁一般不值一提。
在古代,有一位农民出身,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男子,最后却打下整片江山,并且守护它繁华昌盛,一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想到了这位历史名人——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个奇迹般的人物。
其实只要一提到明史,就能想到朱元璋,很多讲明史的书也毫不例外地以朱元璋开篇。顾道惊城的《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一卷》,是一本关于朱元璋初期建国时的事迹,重在分析人物当下的思想和行动,以《明史》《明通鉴》等史书为基,加入作者本人的见解,见证真实性格下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那个年代,农民生的娃太多了,根本不配有名字,就是按着数字排的,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重八。一直到后来,有点军事实力的时候,才改名。
他家庭确实不好,按理说也没学啥打仗或者治理的知识,十几岁时,父母过世,他只得躲到庙里当和尚,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和尚,就是混口饭吃。庙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没办法,只能让和尚外出云游,有时候实在没有吃的,就只能乞讨,所以也有人说朱元璋曾经当过乞丐。
从出身来看,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后来他年少的好友给他写信让他去参加义军时,他也是纠结很久。作为一个能吃得起饭就该满足的农民思想,肯定是不想去打打杀杀的,那可是丢脑袋的事,但一个男人,可能想法又不一样,身处乱世,不能谋全生活,何不拼一把?可能那就是另一番天地。朱元璋思考良久,最后才下定决心去投靠好友。
他的能力不是从小家庭里习得的,而是青少年时期在外云游三年时所得,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而为之地成长,也是在这三年里,他懂得了如何为人处世,懂得了如何权衡利弊。
后来,投靠郭子兴后,慢慢建立起一个自己的集团。这是他一个正确的选择,成为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历史上,声称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大长脸,下巴包天。众所周知,郭子兴把自己的义女嫁给朱元璋,这也是促使朱元璋后来得到郭子兴军队的掌控权。作为一个军队的统领郭子兴,会把自己心爱的义女嫁给一个那么丑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以此可以判断,朱元璋绝不是丑陋之人。
成为一个领导者,手下的人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分歧,人心不齐,利益不均,都可能把刚刚建立的政权搞垮。朱元璋也避免不了时代的主流,一方面要打击外围各方面的军阀实力,一方面要整顿内部的矛盾,虽然很难,但他也用自己的办法分割权利,平衡天下。
书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朱元璋对某一人物的打压政策,朱元璋对某一人物的工作安排等,作者都写得很细,为什么会这么布局,分析得很到位,看这本书并不会枯燥乏味,更像是在读通俗类的历史书,易懂,同时也有料。
历史,都是过往发生过的事情,史书记载的是经过皇帝示意的事件,当然也有很多流传于外的故事,也会有很多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史读明白,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量。
对熟悉历史的人来说,心胸会更开阔,看待事物的看法也会更豁达。之前看到过一段话:读书使人接纳很多不能想象的东西,使人不狭隘,使人不笃信自己目前的世界观,使人在沧海桑田中领略到自己的渺小,使人敏锐,使人易调整自己。
我想,读史,就跟这功效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