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习园地学而不厌,必得瑰宝

干货||怎么样从诗过渡到词(4)

2022-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黄茗

【怎样从诗过度到词四】

上次咱们简单的讲了一下,词是怎么开始的这个过程。有些话呢,我总觉得没有讲到位,这样的话我再重复一下。一个是最早的词,已知的最早的词,好象就是敦煌曲子词。词最开始称做曲子词,后来又叫诗余。从它的这个名称来看,就是一开始词并没有被文人真正的重视起来,那么它最早作为一种晏乐,游戏或者说叫文人游戏的一种形式,它这么存在的。所以说,从敦煌曲子词,就可以看出词最开始它是一些什么特点呢?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不用说了,它是和乐的是配合着音乐的,第二个它的词,谴词造句不拒俗语,就是一些个平常人说的话,一些个类似于口语的话,俚语俗语的话它不避讳。另外,语言比较直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个本身它就是作为一种游戏存在的,就象现在我们有人说的一些顺口溜啊,讲的一些笑话啊,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他为了让大家能够听得明白,台上一唱,台下一听就很清楚,所以口语俗语直白的语言,它都是不避讳的。内容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更多的注重一些男女之间的情事,和一些个风花雪月,都是一些个让人去把玩的一些内容。在那个时候有这么一种风俗,男人狎妓。或者说男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人被关注的时候,或者说有几种形式关注吧,不管它是想同情也好,还是想关注也好,其实,多多少少存在一种,就是说被欣赏,或者被把玩,这么一种状态,有这么一种意思在里边。内容往往就比较香艳,语言就比较俚俗。词一开始这样产生,到后来慢慢的文人主动的去关注它介入它,然后不断的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内容上不断的丰富,立意不断的深刻语言也慢慢的变的更加文言和含蓄,也就是词从一开始比较俚俗的比较直白的,比较香艳的这些内容呢,慢慢向一些庄重的深刻的婉转的文雅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我想要让大家深刻的理解词是怎么回事,就应该尽可能的把这个过程给大家交代清楚。比方说我们先看一首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有很多,我估计网上也有。那么我从《唐宋词鉴赏辞典》里找这么一首。大家看一看,如果有人找到了,愿意把它打到这里字幕上也可以。我给读一读应该也可以理解了,它基本上就已经体现了词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某些主要的特点。敦煌曲子词,我选这个,这一首敦煌曲子词叫望江南,这首是比较有名的。《望江南》敦煌曲子词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我是曲江临池柳,应该是我是曲江池上柳,临池柳不符合格律了。这首望江南它很简单,首先从语言上它比较俚俗比较直白。几乎没有一个字,大家听了之后说听不明白。莫攀我,你不要攀折我。攀我太心偏,这个心偏,不是偏心眼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你的用心太偏的意思。你不是真正的喜欢我,爱我,钟情于我,你只是为了图一时的你自己心理的满足,我想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池上柳,我想应该是池上柳,临池柳不符合格律。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你看这首词它有几个特点呢,第一最大的特点它像什么呢,象民歌,象民间的歌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者象某些南北朝民歌,等等,很象这些东西,就象顺口溜一样。我们今天的很多顺口溜,比古人的顺口溜差太远,今天的人识字的人很多,但是有文化的极少。所以说我们今天的顺口溜,已经离文学艺术太远了,没有一点味道,太粗俗,语言太烂。但是,这个我想,它大概就相当于当时的那种可以唱的顺口溜。我们今天看似乎文学性很强。可是不管怎么讲,它具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是民歌特点,第二呢,它比较直白,语言文字比较直白,表现方式比较直白,语言比较直露,就表达这个意思。象这样的词呢,在当时词最早产生的时候,是很具有这样的特点的。象这样一个东西,象歌妓在台上一唱,台下一听,可能是会心一笑或者是哈哈大笑。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听的人很少有普通的老百姓,应该都是当时的一些个文人士大夫都是一些高层的文化人,听完之后各种心境不同吧。敦煌曲子词应该是发掘出来比较早的,它是词的源头,这个时候的这种词,我想,也许是某些不出名的文人随便填的,也许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或者是演唱的歌妓里面有人来做这个词,它就相当于文字工匠一样。总而言之,和后来的真正词人的概念它有所不同。这个内容作为一个对上次讲课的一个补充。还有一个补充,就是上次讲了温庭筠的那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总觉得有些话还需要再说一说。我们把这个再简单的再说一下。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第一点,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之所以说小山指的是头上的发髻。原因有这么两点,这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一定正确。首先从词的脉络上来讲,第一拍,写一个女人躺在床上。我们按照一般的原则,说一个人躺在床上,我们不管是挑帘一望也好,还是远远一望也好。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说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头发可以,是她的头上发髻,这应该是可以的。如果说首先入眼的就是她的眉毛,那么细致,眉毛。我总觉得这个有点不大合情理。所以我认为小山是发髻而不是小山眉。第二个理是什么呢?就是说山眉,或者说叫眉山,是说眉毛像山,或山像眉,这两个比喻,都是存在的。我们如果在户外或者春天,说远山如眉,把山比喻成眉,这叫山眉。或者叫眉山,眉山,像眉毛一样的山,这也行。翻过来我们写美人的话,说美人的眉毛是眉山,眉毛像小山一样,无非就是或者是卧蝉眉,什么柳叶眉。跟这种山眉比喻形式是一样的,形态的比喻,这可以。但是不论怎么说,山眉也好,眉山也好,总之山和眉两个字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专门说一个小山,它是否就能代指眉毛,这个我怀疑。说古人有小山眉这样的称法,但是有没有小山就是眉呢?或者叫眉山,眉山,像眉毛一样的山,这也行。翻过来我们写美人的话,说美人的眉毛是眉山,眉毛像小山一样,无非就是或者是卧蝉眉,什么柳叶眉。跟这种山眉比喻形式是一样的,形态的比喻,这可以。但是不论怎么说,山眉也好,眉山也好,总之山和眉两个字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专门说一个小山,它是否就能代指眉毛,这个我怀疑。说古人有小山眉这样的称法,但是有没有小山就是眉呢?我只是怀疑这种理解,所以更加强了我对于从章法上理解,先看到发髻,然后再走近一点,或者说目光再近一点,才具体看到鬓云欲度香腮雪。上面说头发的发髻,下边说凌乱的头发那部分,鬓云。那么,这样我觉得更符合思维的逻辑习惯。我是觉得这样,好象似乎更细腻一些。否则说,上来一眼先看到那俩眉毛,眉毛那么小。然后下边再看到她的发髻。那这样怎么看呢?那个美人在那里睡着了,我得把眼睛曲乎着,离她一尺两尺三尺远,很近,然后仔细瞪着眼睛看,奥,眉毛这样的,发髻这样的。就是说作者在描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它有一个主观视觉。你这个主观视觉,你这个眼在什么地方。所以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看到什么东西,你站在什么角度,你的耳朵听到什么,你站在什么角度,你又想到什么。无非是眼看,耳听,心想,还有你可以感觉,比如手,皮肤,对外边温度的感觉等等,总而言之各种感觉。那么怎么办?就是说作者,作品当中不出现的那个视觉主体。把这个词打出来,视觉主体,听觉主体和感觉主体。我们用的三觉。第一是视觉主体,视觉主体,你站在哪,这个很重要。第二个感觉主体,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你怎么感觉。这个感觉主体。第三个听觉主体,甚至你还有味道,你还可以闻到,你还可以摸到,你还可以碰到等等。那么我们觉得视觉主体,听觉主体,感觉主体,它要在哪,要有一个定位。你定位,定完位之后,你就不能乱动。你不是不动,可以动。第一,你先要有个定位,你定位好了之后基本上就先不要动了,如果你要动,比如说我要转回廊,那么你就交代转回廊,说我要想当初,你就想当初。转回廊就是动作说明视觉主体在移动,想当初,说明你的思想在移动,说忆当时,也是你的思想在移动,然后,在你不动的时候怎么办。你不动的时候你身边的花草树木色香味等等,就以你为中心,不断的像你展示。你把这个交代清楚,读者一看就清楚了,如果你自己本身是乱的,那好了读者就全读乱了,全搞不清楚了。关于这一点,我在一篇文章里,叫做“解析青青子佩的一首大概是临江仙”,她写七夕的一首临江仙。我在解析她那首临江仙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再参照那个东西再来看。这是我从这个角度来,我为什么认为它是小山是指的是发髻,当然我这个结论很有可能根本是错的,但这是我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那么下边再说它的脉络。上边是先对美人的美好的外在的形象的进行描写,美人很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香腮雪。就是用点代面的形式,点到几个方面然后就把美人的形象烘托出来了。那么第二层,第二拍的时候它怎么接的第一拍又怎么转呢,第二拍就开始写另外的事情,写她不想起来画眉,所以弄妆才梳洗迟。起来的很晚,比较懒。这不是一般的俗人能做的事,都得是那种君子啊志趣比较高雅的,美人才可以做的事。还有一种,传统上把男人比喻为君主,或者上级领导,臣下就自比为女人,这也是过去那种已经形成的那种比如说三从四德也好,还是说男女不公平也好。总而言之,作为文学艺术这种方法,离骚的笔法就从那时候开始了。可以举这么两个小例子。《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的那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舅姑是什么呢,舅姑是公公和婆婆,不是舅舅和姑姑。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说我要见这一家最高领导者了。然后问夫婿,夫婿是谁?夫婿是男人,男人是上级是领导,假托问夫婿其实问张水部,张水部,官职是水部员外郎。其实就问问,问他什么呢?我画眉深浅入时无?我画的眉毛颜色深了浅了合不合时尚啊?意思我的文章符合当前社会,或者当前其他领导的欣赏标准吗?我能不能当官啊?舅姑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国家来讲社会来讲就是皇上。问夫婿,你就是上级领导,我问问你,我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假如合适的话,你是不是该提拔提拔我推荐推荐我啊。这里巧妙的利用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这种比喻关系。另外还有一首诗,一首《节妇吟》唐代张籍。这一首我们简单读一下: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一首也是讲这个的很好的例子。良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这里它把良人比喻为自己所追随的那一干统治集团。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意思是你知道我心中有所属之人,结果你还送我那么贵重的礼品。但是我不能说拒绝你,不能说直接拒绝你,我首先要感激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但是接下来就把话题就转了,说妾家高楼连院起,我们家也不是普通人家啊。良人执戟明光里,良人,我的丈夫,执戟,站在皇上身边,也是地位很高的人。明光里,执戟明光里,不是躲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的人。知君用心如日月,你的用心非常好,就象日月一样的,那是很大的恩情。事夫试拟同生死。但是我对我丈夫的这个心意,死都不会改变,我愿意和他同生共死。所以说还君明珠双泪垂,我把这明珠我还给你,还假惺惺的我还要很舍不得,很哭泣着还给你。为什么呢?就是不想得罪你。我其实不是真的不想要你这个,但是实在我没办法,我已经有丈夫了,所以说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什么呢?人家想请他出山,让他去和他一起去共事,但是他不愿意。他不能说我瞧不上你,你算老几啊,你请我,你不配,这样说那就把人得罪了。用一句很婉转的话把人家给回绝了。恨不相逢未嫁时,如果我当初没跟他在一起,那么我就可能跟你在一起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完全是借闺情闺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里边呢,也是很典型的比法。它把自己所追随的人和对方都比喻成男人,而自己就是个小女子,都这样比喻。这样的手法在过去很常见的。但是这首菩萨蛮,它是不是也表达了,使用了这样的手法来表达这样的心境,我觉得呢如果说没有,我没有证据。如果说有,那么别人的证据,我也看了不满意。换句话说,这首词,还就是写思妇,思妇的心情,不一定表达怀才不遇啊皇帝不赏识啊,不一定就表达这个东西,因为它不明显。不象我们刚才讲的那两个例子。暗示性那么强,双关性那么强,一眼就看出它是那么回事,这首是不是有那样的想法。这是有人说它有这个意思,然后借着这个意思,把离骚笔法美人香草,这个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后如果我们在看到,别人写美人啊香草啊。千万不要露怯,不要以为它就是怎么怎么样。要想它有没其它的深意,有与没有是一回事,如果你上来一想就是怎么怎么样,那就错了。比如说一个人写相思,他表面写对一个女子非常的相思,相思,好象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有婚外恋啊,或者单相思啊怎么怎么样,不要轻易去下那样的结论。它会不会有其他更深刻的想法这个真的未可知。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捎带说一首,再说一首温庭筠的。说一首温庭筠的《更漏子》。那么这首更漏子,首先说什么是更漏子。更漏子是个词牌,这是一。第二说更漏,就是过去那个做计时间使的那个漏,和打更时候的那个更。那么就说,我们现在就说打更(读耕)也行,打更(读经)也行。在我们家里说话,一般都习惯于说打更(读经),但是现在这个词到底是更漏子(读经)还是更漏子(读耕),说实话我还一时把握不定,我们就姑且读更(读耕)更漏子好了,错了大家也能知道,如果谁能确定读什么再告诉我。我还真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什么呢?这个更漏子首先是个词牌,这个词牌,最初就是写更写漏写时间的。就是写这方面内容的,然后又由于词一开始更多的是写女人,或者写男女之情,那么更漏子这个词牌,多半都是写半夜夜晚啊女子的那种愁苦也好相思也好。那么我们这个更漏子呢?我们简单的讲两首。一首更漏子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一首是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我们说更漏子第一个是词牌,第二个呢就是一般情况是讲女人半夜夜里思念丈夫也好,或者那种惆怅,写这种心情。这是最开始更漏子词牌,基本是这种情况。但是后来后人再写更漏子的时候,就不写这个内容了,不一定是这个内容,可能会有别的内容。那么在词里就有这样的几种情况,有的是只有词牌,没有题目的。词一般的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后来如果你的内容实在比较乱,不加个题目统筹不住的话,那么才加一个题目。而在最早更多的是无题的,只有词牌的这样词。无题的,只有词牌的这样词,大致分两种情况,瑞脑消金兽就写的烧的那个香。这个香雾应该也是那个香。香雾薄,说明那个香快燃完了。透帘幕你看那香雾薄,薄薄如缕,它还从帘幕里往外透。通过帘幕透出去,那么这种丝丝袅袅的东西像什么呢?就像人的情绪一样,那么惆怅,所以紧跟着就告诉你惆怅,在哪惆怅呢?谢家池阁。到这才把地理位置才告诉你。这是一个类似于谢家谢秋娘那样的女子,在她的那个屋里,池阁,不管屋子里也好,屋外也好,总之是在她的这个地方,这么一个人,她看着外边柳丝长,春雨细,然后听着远处的漏声迢递。然后这漏声还惊塞雁,起城乌,然后她的屋里还画屏金鹧鸪。然后屋里还烧着,香雾薄,透帘幕。这是一个反过来的手法,从外写到内,然后到这才交代出来这个地方在哪。画面就象摄影机一样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最后定格,奥,你全明白了。惆怅谢家池阁。你看它这么转,转来转去转了一圈,但是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那么我再强调,这就是脉络,这就是气脉。如果不是这样,你换一个,比如说柳丝长,春雨细,画屏金鹧鸪。然后惊塞雁,起城乌,花外漏声迢递。假如这样的话就全乱了套了,谁惊谁起,怎么回事啊。为什么我们写出来的有些词,我说脉络不畅。那就是说你那个气脉有问题。但是如果说你那个气脉我写的没问题了,我就上楼开门放下书包脱鞋,然后脱掉衣服,然后我走到桌前,拿起馒头拿起筷子然后夹一口菜。这样气脉是不是很顺哪?但是你这是罗列了一堆流水帐,没有意义没有诗意,没有味道。还要跳荡,还要委婉,还要有味道,还要清晰。那么最后怎么办?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红烛背就是背过红烛。为什么要背过红烛?就是我转过来不看红烛了,看到那个金鹧鸪的时候,就惆怅一缕谢家池阁了,那么红烛当然就不肯看了,为啥不肯看了?替人垂泪。一看到红烛的时候,又惹起我不定什么更多的惆怅和哀怨呢,所以不去看了。绣帘垂是干嘛?就是垂绣帘,这是倒装句。背红烛,垂绣帘,干嘛呢?算了,睡觉吧,梦长君不知,我在梦里,我要是能入梦,能不能就见到你?但是我入梦了。我在梦里想你也见不到你,但是我想你也好不想你也好,总而言之你不知道,我对你的这些思念你不知道啊,那么读到结尾,明白了,还是思妇。虽然这个内容看起来好象刚才是思妇,现在还是思妇,转来转去都是这些事,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而且是写的很香艳。但是你看,我们学习什么,词的基本东西,脉络、语言、技巧、全出来了。换句话说,我们刚才简简单单讲了一个敦煌曲子词。我们说它还是比较直白的,还是比较俚俗的,语言直白,表达方式也直白。但是花间词的鼻祖,我们看看温庭筠,他就写这样的内容,你说他香艳也好,甚至说他低俗都可以。他的技巧他的笔法大家看清了吗?就是这么细腻这么温婉,而且用词还很文雅。那么这一首更漏子,我们再想一想这首更漏子它有什么特点呢?它也是分四拍,四拍也就四层意思,每一层之间是层层递转,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就好象沿着一条小路一样,弯弯曲曲,弯弯曲曲,但是,你就是不睁眼,扶着栏杆也能走到地,它丢不了你。另外一首更漏子,我们刚才打的这首更漏子本来也是要讲,我们把它简单串一下,大家理解就可以了,就不这么细致的讲了。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玉炉香,红蜡泪,这也是一个对仗,柳丝长,春雨细,是对仗。惊塞雁,起城乌,是对仗。香雾薄,透帘幕,这不对仗。红烛背,绣帘垂,又是对仗。在这些小词里边,它有很多地方就自然的去对仗。虽然不全对,也没有人非要要求你一定要在那对,能对的就去对,尽量的去对,然后也不是全对,全对之后就呆板了。这些地方你读的时候,你就要去想,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必须把每一处细节都要读到。如果我们也写一首更漏子,这四处一处对仗都没有,你写的再好,我告诉你,你不是当家本色,你这个就差多了。为啥呢?人家四个地方有三个地方对仗,你不用非要三个或四个地方对仗,你有两个地方总可以啊,上片一个下片一个,这就叫美,没有这个对仗它就不美。那有人说,没人告诉我这个地方要对仗啊。谁告诉你啊!那温庭筠已经死了一千多年了。他不会起来说,不对,年轻人,老夫那时侯是对仗的,你怎么就不对仗?他不会起来这么吼你一句,你爱对不对,这就关键是什么呢,我们自己读书的时候,该读到的就要读到,以古人为师,你看了古人的作品,那就是老师,它瞪大眼睛告诉你声色俱厉告诉你了该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全告诉你了,你就是没听见,那你这书就白读了,这个话扯到题外去了。那么我们看这里:玉炉香,红蜡泪,简单,很简单这个是一个对仗。偏照画堂秋思。思,读去声仄声,秋思。然后,从眼前看到的转到情绪上去。也就是从实转到虚。然后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因为前边已经告诉你在画堂里了,画堂干嘛的地方呢?画堂里嘛一定有美人了,这就是又回到花间词传统上去了,又开始出现美人了。美人出来之后,就描写美人的形象了。眉翠薄,鬓云残,眉翠为啥薄呢?因为没有好好化妆。鬓云为啥要残呢?一方面没有好好化妆,再一个她精神不好,为啥呢?觉没睡好。为啥觉没睡好?紧跟着夜长衾枕寒,为啥觉没睡好?夜长衾枕寒。为啥衾枕寒?他们家没被子,或者天气太冷不会把窗子关上吗?不是,因为身边没有那个人嘛。你看又是一连串行云流水一样就过来了,很简单的。下片说从眼前看的这些东西转到窗外的听见的东西,说梧桐树,三更雨,梧桐细雨向来是愁怨的代表,不管是离情也好,还是相思也好,首先第一拍,破空而来,先道恨。说千万恨,恨极在天涯。这话很直白吧,只一下子就把那个东西抛出来了。就像是什么呢?还没开始呢,结婚典礼还没开始呢,咣一个二提脚先打到天上去了,后边再放小鞭就没劲了,后边你就得拿出更漂亮的把这个压住,如果压不住你就别这样来,情感上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已经把情感逼到极点了,你怎么能再高过它呢?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他说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我们刚才讲了互文,我们看这里呢,它是带一点互文的流水。山月不知心里事,同时水风空落眼前花。难道山那么结尾呢,摇曳碧云斜。那有人说,山月不知心里事,是傍晚,水风空落眼前花,是白天。从白天到傍晚,从傍晚到白天,是这样连轴转。月不知心里事,水风就知道心里事么?水风一样不知道心里事,它才空落眼前花。它是连在一起的这两句,这个对仗是连在一起的。最后,摇曳碧云斜,他没解释为什么叫摇曳碧云斜。但是我不同意他这样的解释,我认为山月不知心里事是傍晚,在一拍里怎么再转到白天干什么?没必要。水风空落眼前花,就是这人没睡觉。她就恨了,恨极在天涯。恨那个在天涯的那个人。大家记住这个恨,不是我们今天的仇恨的恨,是怨恨之恨,是埋怨是遗憾。是怨恨不是仇恨。那么为了写这个恨,为什么这么多恨呢?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它就光顾了恨了,一宿没睡。山月出来了,它也不知道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移情之法。水风空落眼前花,有月亮了,水面上风再吹来,花被飘落,当然看的见的,干嘛非得白天呢,摇曳碧云斜是什么呢?月光下的云彩带着一种亮色就是碧云嘛,摇曳碧云斜,月亮摇摇摇摇到月亮偏西了,碧云斜。这就是一宿没睡,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的领袖,我们分析他这样五首,我觉得大致可以代表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