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致祸

2023-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字先生

多言致祸,这个传统观念在当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能言善辩、咄咄逼人都被某些人当成了优点,甚至还有人专门比较中国的学生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生,说后者更善于表现自己,所以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而中国学生太羞涩,不善于表达,所以表现欠佳。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意思是,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

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这才是中华文化当中“少言”的底层逻辑。少说话是因为事情做起来太难。为什么事情难就得少言?因为我们是讲究“言必行,行必果”的。如果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想明白,为什么我们见过的那些大人物大都惜语少言了,因为每句话都是责任啊。

有这么一句话:智者说话是因为他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因为他想说。语言表达有很多功能,比如传递思想、发送信息、发泄情绪、寻求同情、彰显优越感等。很多人说话喋喋不休,不经过大脑,对这部分人而言,口中之言和腹中之气是一样的,需要排放出去而已。为什么言多必失呢?因为话头一多,就容易搂不住了,那些话就不再是发自内心的了。阳明先生说:“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先生的意思是,说话颠来倒去,也足以说明这个人没有存养本心。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开会发言的时候,是不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表面上是逻辑问题,实际上是存养问题。如果一件事想明白了,那一定是能说明白的,如果一件事你说不明白,那就证明你的心在这件事上是乱的。你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但你不会提炼重点,中间还夹杂着各种私欲,比如要讨好对方,要显摆自己的学识等,这些都会让你的谈话如堕五里雾中。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你可以试着准备一篇发言稿,将自己的语言梳理清楚。梳理语言的过程就是整理思想的过程。道理想得越透彻,你的语言就会越精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