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心理

女心理师|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

2021-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麦麦麦麸

《女心理师》,火了!

一度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微博热搜的常客。

《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涉及心理健康问题,无一例外,也火了!

剧中每一个单元故事,讲述了家庭矛盾、孤独老人惊恐症状、暴食症、讨好型人格…

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饱受的困扰,让我们感同身受。

比如,强迫给自己催吐的蒋静。

三十岁的蒋静,在她妈妈眼里还是没有长大的小女孩。

在控制狂母亲的蹂躏下,畸形的母女关系几乎令她窒息。

她唯有将这份无法诉说的焦虑和苦闷,化作食欲,在不断的进食过程中,得到短暂的释放。

心理师的作用,是一步步引导受访者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导演将枯燥的访谈过程,具象为场景重现:

小蒋静情窦初开,她的日记被妈妈当着众人的面公开处刑;

为了达到妈妈望女成凤的希望,一天练10个小时的钢琴,如果练不好,连饭都不可以吃…

自主意识、叛逆期,不断挑战妈妈的权威,母女相互较量,相互拉扯。

受伤的蒋静只能选择,暴饮暴食的方法,宣泄自己,也折磨自己…

一个游走在生命边缘的女孩,她对母亲又恨又爱的复杂感情,撕扯着一个近乎破碎的她。

在贺顿的引导下,她看到了小时候哭泣的自己,被否定被羞辱的自己。

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了心理师的魅力。

以及每一位深受情绪困扰的人,他们内心的焦灼和拉扯。

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5年以来,心理门诊每天的门诊量已经从8例、10例,以十倍的速度,猛蹿到150例以上。

心理专科医生也从5人增加到16人,仍然忙不过来。

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对心理问题的正视。

传统中国社会对精神障碍、心理问题常有污名化的倾向。

所以人们即使发现自己有心理障碍,也会讳疾忌医,担心被当成异类。

但从这些节目的火热,以及大众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共鸣。

诉说自己和人物的”感同身受“,承认自己”被戳到“种种反应来看。

新一代的年轻人其实更能坦然地承认自己遇到的心理障碍。

而且从表达的积极性来看,年轻人不仅愿意承认,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大众对心理知识的渴求,和对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认同与需求并不低。

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他们是在通过手中的点击和关注,主动地表达自己需要心理帮助。

对行业人来说,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让大众看到自己的专业性,意识到可以来向自己求助,也是今天这个影视风口提供的一个契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