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相关

关于中文互联网社区的一点粗浅的理解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4人  我是一个超级美少女

互联网与社交网络

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BBS——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的“曙光站”建立。时隔24年后,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全方面塑造着今日的文化、审美、娱乐休闲、购物、出行方式。

互联网最深刻的变革是将世界塑造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借助网络,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连接起来。

在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大多是通过血缘或者直接接触而建立的,许多人全部的社会关系仅限于同一个村庄中的人。而工业社会,通过社会大生产,人与人之间通过经济活动联系了起来。(说远一点,一个中国工人生产的丝绸衣服,跨过大洋,穿在了美国中产太太的身上。)信息社会前的社会关系要么十分紧密(核心交际圈),要么就很脆弱而易变(比如通过社会阶级、经济活动之间联系起来的)。而信息时代,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建立某一种联系。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出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这信息高速运转的网络,借助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人口市场,构成了互联网经济的基础。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金叶宸认为:

所谓社交网络就是以人为节点,节点与节点通过互相连接所构成的网络。

光辉不再

我是12年之后才有机会大量长时间的接触的社交网络。此时,门户论坛风光不再,聊天室变成了历史产物。天涯、猫扑和贴吧不复盛年,人人也已经半死不活。尽管没有赶上这些社区最风光的时候,我还是疯狂的迷恋上了贴吧、天涯和人人。

贴吧

百度贴吧官方介绍是这样的:贴吧是以兴趣主题聚合志同道合者的互动平台,同好网友聚集在这里交流话题、展示自我、结交朋友。贴吧主题涵盖了娱乐、游戏、小说、地区、生活等各方面 ...

贴吧以兴趣爱好为主题,吧友可以自行建吧。百度通过搜索引擎为贴吧导流量。用户进入贴吧后,可以加入贴吧、进行浏览、评价、发帖等操作。贴吧就像一个小型论坛,用户可以通过签到换取积分,积分越高,等级越高。不同等级还有不同称号。贴吧可以设置吧主、小吧主,整个贴吧秩序由吧主、小吧主进行管理。有一套很完备的社区建设体制。

帝吧大战李宇春吧、六九圣战等互联网大事件都是以贴吧为聚点,盛名在外的帝吧、wow吧也是各种神贴、流行语的发源地。真挚现在还有营销号的段子、知乎的答案还在copy十几年前贴吧里的冷饭。

早起贴吧用户ugc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帝吧的屌丝文化、屌丝文学等),但用户可以输出的信息是有限的,贴吧水贴越来越多。再加上百度在移动端的失利,还有一系列诸如卖吧的神操作,贴吧逐渐没落。

目前据我观察,任然保持着强大生产能力、社群组织能力的贴吧当属和娱乐相关的吧,比如什么明星吧啊,热门影视剧吧啊。粉丝们撑起了贴吧的半片天,战斗力6的一逼。

天涯

作为曾经的第一大华人社区,天涯也为中文互联网贡献了很多优质内容。比如《鬼吹灯》、《明朝那些事》等书最初就是在天涯首发。小月月的帖子现在还是娱乐八卦板块的最热,各种明星的黑料在天涯被扒了个底朝天,还有早期的互联网炒作事件,诈捐事件,人肉事件都发生在天涯。

天涯催生了中国早期的“人肉”和“键盘侠”,有出轨的渣男被天涯网友骂的狗血淋头的,也有政府官员在被天涯网友举报后被停职处分的。早期网友们相信网络可以让世界更正义更美好,可以让政府更公正更透明。

早期天涯上大神很多,有媒体人有博士有某领域资深爱好者,他们愿意与网友分享他们的见解。早期帖子质量都很高。然而,随着大量普通用户的涌入,天涯论坛内容水化严重。再加上天涯的老板完全没有产品思维,无论是网站还是app都带着浓浓的上个世界的氛围,非常丑非常不好用。天涯逐渐沦为了“家长里短”的和二手消息的聚集地。

人人

我玩人人的时候,微信已经成为国民软件,占据了年轻人的大量娱乐时间。人人逐渐边缘化,一个班级中,不用人人的同学可能达到了十分之9。

人人原本对标的是中国版的“Facebook”,经历过数次改变,现在人人卖二手车,搞直播,还想进军区块链。

人人做成这副屎样,和CEO陈一舟脱不了关系。人人最开始的目标用户就是大学生,完全没有考虑过学生要进入社会后有什么社交需求。走一波学生就是走一波用户,移动端又做的极差,越改版用户越骂,旧的一走新的不来,就变成了个三线软件。

曾经的人人大v质量很高,部分大v现在还可以在微博、知乎、果壳上看到身影。人人也是国内少见的审核不严的网站(说是人人管理员太懒了,懒得删帖),于是乎,各种意识形态的人在人人开山辟地,争得不亦乐乎。有满洲国皇帝李硕,精日蒙哥,各种带路党、钓鱼党、国粉、美分、自由派、左派人士在人人互喷、乱舞。每一个的言论放微博上会被举报一万遍,偏偏可以在人人蓬勃发展。还有庞大的蛤丝群体在人人写各种段子,传播各种“长者语录”。人人曾经是中文互联网世界少见的自由过了头的社区(和当时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金叶宸说:

在能接纳同一种或者几种近似的文化的背景下,一大群人才能生活在一个社交网络或者说一个“社会”中。不调和到乃至产生冲突的文化,会自然的在人群与人群之间产生边界。这就是一款社交媒体或者社区产品短期内延展的极限。

人人曾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可惜,由于大环境的缩紧以及人人错误的产品战略,人人已经变成了“没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其它社交产品,仅仅是利用了技术新手段,把“娱乐至死”发挥到了极限。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