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钟左传】隐公元年2
今个依然是鲁隐公元年,上一篇把主线故事讲了,交代了一些背景。这一篇把具体内容梳理一下,也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经】1.1 元年春王正月。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1.3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1.4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èng)
1.5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1.6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1.7 公子益师卒。
纪年
前面我们说到鲁隐公实际上是摄政,按当时习惯摄政也纪年,由于这个时期还没有年号,所以都是按执政者在位时间来纪年,如鲁隐公元年,在鲁隐公在位时应该是这样记:(公)元年,己未。鲁隐公去世后,便可以称(隐公)元年,己未。因为“隐”是谥号,是去世后才有的。
我国的历史最早纪年是“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一说842年),从这个时候确切纪年,但干支纪年是很早就有了。
后来到汉朝才有了年号,用年号纪年就方便了史官的编写,也让我们的历史可以很好地一脉相承,不会因为纪年而导致时间混乱。
历法
其时相传有三正,第一句话里说的“春王正月”,这个正月用的是周正,也就是周王室的历法鲁国为周王室亲近之国,以周正为历。
周正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商正以建丑之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夏正以建寅之月(今农历正月)为正月。正月不同,四季也就不同。所以用周正的诸侯国(如鲁国)便是以今天的农历十一月为正月。
但在其时各诸侯国历法都各异,像晋国用的是夏正,有些国家用的是自己国家的历法。虽然周王室每年会颁布历法,但真正遵循的并不多。
四时
前面说到所用历法不同四季也不同,按照《春秋经》的习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会写明季节。如“春王正月”“夏五月”,就是春天在正月开始,夏天在五月开始。
【传】
“传”的文字比较多,所以能简化的都简化了,要看原文自己去找哈
1.1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鲁隐公是摄政,按礼鲁国君主即位要写“公即位”,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不写此话。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邾国是曹姓诸侯,最早定都在今曲阜县东南,后来迁都到今邹县东南,是鲁国的附庸。
1.3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1.4 郑伯克段于鄢
1.5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賵。缓,且子氏未薨,故名。
天王指的是周王,也可以叫天子。
賵是助丧之物,用车马束帛,根据地位不一样,賵的级别也不一样。但此时仲子还未去世,所以“传”说此举无礼。
《春秋》《左传》都是鲁国历史,所以鲁国的国君和夫人去世都写“薨”,天子去世用“崩”。其他国家国君都用卒。
1.6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1.7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所有自然现象,如雨,虫,没有造成灾害,经书都不会写。
1.8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1.9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
1.10 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卫国,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封地,这个时候都城在朝歌,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淇县。
1.11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郑国共叔就是共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公孙滑是他的儿子。卫人应该指的是卫国的那位公子州吁,他一早就和叔段勾搭上了。这会儿又联合几个国家一起对抗郑国。也就是这一时期,诸侯开始分党,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一个是宋卫陈蔡,一个是郑国和后来才联盟的齐国。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以某师就是可以左右指挥他们的意思。当时郑庄公是王室卿,也就是执政者,虢国国君又与郑庄公同为王室之官,所以郑庄公可以指挥他们的军队。
1.12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1.13 十二月,祭(zhài)伯来,非王命也。
祭伯,王朝卿士,祭是他的食邑,
1.14 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小敛”指的是用衣衾盖在死者的尸体上。“大敛”指的是把死者尸体放入棺材。按礼国君要参加卿大夫的小敛仪式。这里不参加不知道是因为鲁隐公是摄政者还是因为他没时间什么的。
好了,鲁隐公元年就讲到这儿了,很长事情很多的一年。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