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吃了豹子胆,放所有死刑犯回家过年?

2023-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第五公子

摘/《历史因果录》

曹摅(shu,音书),西晋官员,文学家。

曹摅任临淄县令时,县内有名寡妇,奉养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因她太年轻,一直劝她改嫁,但媳妇毫不动心。

婆婆怜悯媳妇,就悄悄自杀了。结果,亲戚乡党们控告媳妇,说她谋杀了婆婆。时任县官严刑拷打,寡妇屈打成招。

临当判决时,曹摅恰好到任。曹摅了解到此案的冤情,重行辨析查究,终于为寡妇平反。当时人们都称颂曹摅明察秋毫。

有一年年终,曹摅查狱,发现监狱中还有很多死囚。曹摅很可怜他们,问道:“你们不幸沦为死囚,新年团圆是人之常情,难道你们不想见到家人吗?”

众囚犯一起哭诉着说:“我们如果能暂时回家,死而无憾!”

曹摅于是下令打开监狱,放所有死囚回家过年,同时明令限定如期返狱。

但下属们纷纷劝阻,都说不能放归死囚,这种责任谁也担不了。曹摅却说:“他们虽然是小人,但我相信他们不会背信弃义,这个责任我来担!”于是下令放归。

新年后,所有的死囚果然如期而反,竟无一人遗漏!此事过后,全县无不感叹佩服,称曹摅为“圣君”。而后世之人,也将此事称为“曹摅约囚”。

顺便说一句。

我们经常抱怨身边的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能轻易地相信他人,甚至看到社会上的许多丑恶,看到许多仁义善举却并不能得到好报,乃至凄凉收场。

于是我们便不知不觉地中止自己的善意或善行——我们担心造成坏的后果,我们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正确的收获,我们还庆幸地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不会发生。

真的如此吗?曹摅为什么要义无反顾?

比如,开车等红灯时有老人乞讨,因为可能是骗子,于是我就不给。

有人放生,因为可能会被捕捞或者放完死掉,于是我也不做甚至劝别人不做。

曹摅的下属,因为担心死囚们可能不回来,于是自己也不做。这里面的逻辑十分耐人寻味——我们因为一个不一定100%发生的结果,却100%中止了自己善念或善行。

我们更因为别人身上或曾经发生的结果,却收回了自己已经发出的善心善念!我们什么都不做,真的什么都不会损失吗?

初心和发心都损失了,我们却茫然无知。

    (史料选自《晋书·良吏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