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想法

小聪明与大智慧

2020-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Sencer

什么是小聪明?什么是大智慧?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人们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大部分人习惯于会用小聪明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忽略问题背后的逻辑,因而经常会有失去对问题深度思考的动力,继而大概率的失去了对新事物的进一步的挖掘,由此带来的是对问题肤浅的认识。

用小聪明去思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后面会跟着出来二个问题,由小问题造成大问题的出现。大智慧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能统揽全局,不说事无巨细,也总是能够做到查漏补缺,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少出现一些纰漏。

说实话,我也经常会用小聪明来打一下自己的小九九,计算一下个人的利弊得失,往往会在选择之后,有后悔或遗憾的情况出现。在事情过后,以至于总是会为了计较一些个人的得失而患得患失。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感觉到不是太满意,长此以往,很容易消耗个人的自信心。

聪明与智慧在我们的眼里都代表着褒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有的人天生聪明,可是却缺乏智慧,常常是把眼前的利益计算到了牙齿,却没有看到前方的路已经到了尽头。

在各种各样的故事中不乏有小聪明与大智慧相比较的人物。比如说为刘邦打下江山的重臣韩信,他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并且在荣归故里之时,饶恕了当初欺负过自己的那个人,此行为可称之为大智慧。

反观那个当初欺负韩信的那个人,自认为比当时的韩信厉害,所以才敢欺凌比自己弱小的韩信,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此乃小聪明。如果不是韩信顾及自己的声誉,杀了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

再往下来看韩信与刘邦的智慧,韩信的谋略就有了小聪明之嫌。他在攻齐地之时,在已经有刘邦的谋士说服了齐王投降成功的前提下,他却听信了手下将士的鼓动,表面上是为了抢功无视刘邦的命令,实际上是为了试图让刘邦逼自己造反。

他挥兵进攻毫无防备的齐。造成了刘邦的失信,派出的谋士被齐王烹食这样的后果,而且还自封齐王,竟然为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对刘邦进言称自己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齐地的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却能听张良的规劝以大局为重,正式给韩信以齐王的称号。以此来看,韩、刘二人的格局就显现出来,韩信在刘邦面前俯首称臣也是一种必然。

在前面谈到的小聪明,可以说是完全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并没有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看遇到的那些问题,以至于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后人也多有以韩信为例来做为人们做事的范例,虽有盖世奇功,尽管享有三不死的特别待遇,终未能躲得过吕后的算计。小聪明与大智慧也只有在对比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在有些时候小聪明可以解决大问题,但是也只管一时,不能长期的依靠一时的小聪明去完成更高的人生目标。

相比较于那些可以成为王者的人,一些人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充其量也只能做为一个帅才,而不能成为一个王者。可是那些王者在面对一些贤者的时候,也只有顶礼膜拜,他们的功绩在贤者面前又显得微乎其微。

现在来看一下,在历史上的皇帝人们能够记得住的有几位,恐怕只有廖廖的数位。看一下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位的王者将相何止有成个上万,当时的显贵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那些贤者给人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却让人们铭记于心。

今天先哲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的老、庄、孔、孟的思想成为了至今人们的行为底线,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文明进程,由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西方的文艺复兴彻底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从对神的顶礼膜拜转向了思考人类的自己问题,从而诞生出了一代又一代哲学思想家。

从小聪明的石器时代到大智慧的工业化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人类的演化中充斥了小聪明衍生出来的大智慧。从一个个转折的节点中不难看出,人类的小聪明可谓是比比皆是,那些大智慧就像是众多小聪明聚集的能量崩发出来一样,即有偶然的成份又有必然的因素。

不可否认,拥有大智慧的人占的比例很小,那些小聪明的人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大智慧就像是大海里的明珠,不知道隐藏在那一个贝壳之中,小聪明就像是海里的沙子,只有海水翻动的时候,它们才会被显现出来,否则只有沉淀在海洋的底部。

也正是如上所述,大智慧的修炼才显得弥足珍贵,小聪明的耍酷是不值得去追捧。智慧与聪明原本就是一个近义词,只是在前面加上了一小一大的定义,其意义就产生了根本的区别。

每一个人都拥有聪明的头脑,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人选择做一个聪明人,有人选择做一个智慧的人。殊不知,智慧一种技能,需要用丰富的知识与不断的积累才能够让他成为自己的一种工具。

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偏离了方向,有人执着的完成了命运对自己的挑战。聪明与智慧是人生的两张底牌,谁能够掌握好这两张底牌,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理想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