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9.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说要留下读书、写字、书写的习惯,留下思想,感情。
吕书湘先生说,他的语文学习,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把阅读这个工具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怎样做?
重视“身教”的影响。于永正的做法是老师要带头在学生面前读书,要大大方方地把自己读的书带到教室,抽空阅读,还要把读书笔记也带上,故意放在讲台上,学生下课翻阅。想向学生推荐什么童书,老师先读,并且要带到教室读,读到有趣的地方,故意露出神采飞扬之态,学生就会好奇,肯定会和老师聊聊那本书。这样,就等于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学生。
给学生“舞台”。课前三分钟演讲很好开展,今天试了一下,效果不错,只要学生们稍稍准备,就能讲得很流畅,很精彩。下午阅读课快结束时,我问孩子们:“周一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谁想预定?”想不到七七八八地举起了好几只手,还有一部分在观望,想举手不敢举。我接着说:“周一满了,还有周二,周三……每个人都会有机会的,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刚开始,课前三分钟可以分享孩子们读过的书,或者讲一个故事,就从阅读做起。这样的好处多多,一是孩子们之间相互推荐了课外书;二是提高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逻辑思维、语言组织、文本概括等能力;三是以这样的活动促进了课外阅读。要想分享一个故事,推荐一本书,必须得把这本书读完,有时候读一遍不行,还可能得读多遍。光读完不行,还得思考梳理。四是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可能会积累到不错的习作素材,这对于学习是特别有好处的。五是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不仅要给孩子展示的舞台,还要给孩子不断的激励,让学生收获成功的经历,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自信,也会成为他们持久兴趣的基石。
语文教学给孩子留下什么?恐怕只能会是这些“硬”货,干货了。爱因斯坦说:“在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道反应的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的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大学,读了几十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都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
那么这些语文书都白念了?语文老师都白教了?
当然不是。
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素材词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语文教学的教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知识教写字,教读书,教方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
读书、写作、认字、写字,这些也许就是语文教育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