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日思今日看点

人生算得多了,会不会失去乐趣?|慎思日思录 10/20

2016-10-20  本文已影响221人  行者慎思

今天跟一位朋友聊天,聊到她过去任性发挥,人生经历很多事,到现在才发现老人们说的都是对的。

一 庙算的乐趣

她一向是任性果敢,豪迈不羁之人,而我是三思而后行的人。我向来羡慕她的乐天派,她却成了活的反例。

所以我劝她说:人生是需要“庙算”的。

《孙子兵法》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里“算”有两个意思,“庙算”的“算”指的是预测、谋划、分析,“得算”的“算”是指算筹、筹码。

也就是说,如果战前预测会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所以条件充足;如果战前预测会败的,是因为具备取胜条件太少。只有取胜条件准备得充分的才能胜。反之,如果准备不充分的就会败,更不用说没有条件的情况了。

孙子根据客观条件,还没开战就能准确地预见胜负了。

这年头,人多,竞争大,我们谁人不是活得像打仗呢?

所以在我看来,在做决定之前提前把利弊分析好,把条件都准备好,再去决定,再去做,才能活得好。如果时时处处任性去做,爽一时,苦一世。

 她回了我一句:

人生有些是算不到的,世界更是很难算到的。而且算多了,人生就少了很多乐趣。

算得太多会失去乐趣么?

不是的。如果你觉得算得多会把乐趣都算完,那是你觉得人生都是能算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我们能算的,只是把已知的坑给找出来避开,把能提前准备好的事先做,还有大量的无法预测的坑等着我们,还有大量需要我们临时决定的事等着我们去随机应变。

那些算得出来的“乐趣”,就是前人或者自己以前就已经玩过的乐趣,你没必要非得再去体验的。你总不能说,那些一次次掉进同一个坑的人活得有乐趣吧?

如果你是旁观者,在旁边你看着就不心疼么?

如果那个人就是你,你摔进去后,疼不疼?是身疼还是心疼呢?

我从没敢认为人生都能算,只是算我能算,以便可以去体验那些算不出来的新鲜事的新乐趣。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算不出来的乐趣比算得出来的乐趣有趣多了。

这才是高阶乐趣。

二 不想想太多?

我们的主流社会一直是在教导我们要积极进取的,但类似下面这些话也经常出现,特别是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信奉这些信条。似乎他们说得也对啊?

“及时行乐”

这句说得最有名的大概应该是诗仙李太白吧。

但他还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浪漫的李太白是真让人羡慕的,但他那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人生,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不是么?

“难得糊涂”

真正的难得糊涂是指看透世间万物的至理之后,那种不在乎,而并不是指真糊涂。

“Follow your heart.”

很多人喜欢拿乔布斯老爷子这句话出来讲,但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明白,追随内心是有非常多的前提条件的,比如说,你的内心真的是靠谱的,真的明白自己想做的事意味着什么,能够承担想做的那个事的后果。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想,这种笑,是父母看着孩子在长大,在进步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

“不要想太多。想那么多不累么?活得轻松点多好。”

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往往都是人在迷茫状态下会说出来的。因为无所适从,所以给自己或他人找个理由:别想太多,“应该没事的”,“要过去的”。

我们很容易可以提取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侥幸心理。

我自己也曾经做过反例。

刚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进入到一个全市排名前几十名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压力特别大,加上高中的课程相对比初中还是有些不一样难度的,渐渐地还产生了自卑情绪,那种迷茫是可以想象的。

后来我找到一个让自己不那么低落的办法:每次做练习题的时候(特别是数学),不去做最后的难题,专挑容易的题来做。那段时间我的状态真的好了很多。

直到一次数学小测试,考试成绩出来:100分的卷子我考了30多分。我懵了。

从此我再也不敢如此自作聪明的“寻找乐趣”了。

人为什么迷茫?往往是没有选择,或者选择太多,不知道选哪个。这个时候“不想太多”,就是鸵鸟心态。

唯一的解法只有遇难而上,“算”清楚,迈过去。

三 不敢去算?

前几日跟另外一些朋友在讨论“懒的本质是什么?”

最开始的结论是:懒就是不想付出,是在潜意识上对在这件事上“付出-回报”的否定。

但仔细想了想, 得出一个新结论:是“不敢付出”而不是“不想付出”。

我们讲回报否定,也就是说肯定是没法有“正反馈”,但这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零反馈,一种是负反馈。

如果是不想,就意味着,你是有选择可要可不要的,那么应该属于零反馈;

如果是不敢,就意味着,回报是负的,是亏损的,如果做这件事情,你在潜意识上觉得,不但捞不到好处,还会痛苦、难受、损失……

比如早上为什么睡懒觉,是因为你想到起床就想到爬起床时那种头皮酥麻、全身酸痛的难受劲;

比如为什么有拖延症,是因为你一想到为这件事情,就想到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会面临的困难,尴尬甚至是失败后的失落。

因为对做这件事带来的付出产生了恐惧和不安,所以才会懒。

所以,我前面说的,不算的人,不正是懒得去算,不敢去算么?

都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但听了道理,如果不去想,不去算,不去做,怎么过得好一生呢?


本文来自@行者慎思的专题《慎思碎碎念》,作者陆树燊,创业者,微信创始团队成员,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转载请保留原文和作者信息,需要转载请在私信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