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钟启泉著)引言读后感

2018-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HXH_fcf8

引言

       初读《课程的逻辑》是从引言读起,一开篇笔者便开宗明义的做了“凯洛夫教育学时代宣告终结”的论断,让我心中触动,想想早年间所学的那可怜的几本教育学的课程,是不是“不幸”为这一流派,不禁暗自嘀咕,我虽然从教不长的十几年,但也有些时日了,自己竟然还没有开始认真思考教育学、课程等深层次理论的东西,现在一看本书,竟然自己先前所学就以“宣告终结”了,深感时不我待了!心中暗想倒要看看到底钟启泉先生所认为的“有民主的教育”、“目中有人”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往下阅读,笔者首先提出课程编制的三大基本原则:一、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二、回应社会现实;三、满足学生(老先生在这所写的称谓为儿童)发展的需求。

      就我的认识来看,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作用,而师者,是传道受业解惑,笔者认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传承”,我理解为传播、继承,发展我理解为发展、创新,这样第一个原则说明课程的编制应该传播和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再此基础上因在设置课程中发挥教育的创造文化的作用,发展和创新文化;这种传承和发展中还应积极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到回应社会现实;教育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关注人的教育,摒弃“目中无人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实质所在。

        关注于人的教育在前言的后半段也有所体现,如“学校不是知识的配给所。学校首要课题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赐予的,而是学生自己掌握的”。关注人的教育是才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我想在上一轮课改中经常所说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这个意思,我们通过课程的设置,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传授,通过课程的设置,将课堂和学习变的有灵魂,由静态课程向动态课程转变。变课程由“读、写、算”为“关怀、关心、关联”。这样去想,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作为教师,我也想做一个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到底如何编制课程,让课程“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做真正的“人”,我也很困惑,就让我们一起阅读下去,寻找答案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