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吧,蜗牛也在前进

2020-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二月兰的青青牧场

慢慢来吧,蜗牛也在前进

文/二月兰

20201117  星期二  晴

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努力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在足够时间的朗读之后,他们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向母亲要钱买书。同时,也梳理清楚了课文的脉络:要钱原因、要钱经过、拥有了想要的书。

我颇下了番功夫,引导他们读懂“要钱原因”这一部分的言下之意。

读出“渴望”

“我为什么要要钱?”非站起来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一《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我继续追问:“这段话中,你留意到了哪个词?”

“一直。”

“你怎么理解这个‘,一直’?”

“作者总是想着要这本书。”

“作者每天想着要买这本书。”

“有没有谁能不能表达得更好?”我没有满足这些答案。

“作者心心念念想要买这本书,可能已经茶不思饭不香。”

“作者对这本书朝思暮想,他非常渴望得到这本书。”

“……”

我们抓住了“一直”这个词,想象了作者对书的情感,品味到了他内心的渴望。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的这份渴望的呢?理解“整天”“失魂落魄”,读出“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背后的情感。

读出“贫穷”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一《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再读第一节,除了读出我渴望买《青年近卫军》,还读出了什么?

“书价一元多钱,告诉我们这本小说不贵。”

“嗯嗯,听起来是不贵。对于作者而言,真的不贵吗?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这段话。”

大家一起朗读: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这段话里有些词语反复出现,你留意到了吗?”我提醒他们圈画出来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

他们找到了“从来没有”“这么多钱”。“你读出了什么?”

“我们家家境贫寒。”

“我们家很穷,很贫困。”

随后,我们一起朗读,声情并茂读出“贫困”。

“你还能从什么地方,读出我们家的贫困呢?”我继续抛砖引玉。

有孩子读了这一节——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妺妺们吃进了肚子里。

“收音机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了,可见我家很穷。”悦的话让煊吃惊,他快人快语:“收音机怎么能吃啊?你难道真的以为收音机被他们吃进肚子里了?”

悦不好意思地笑了,她竟真的是那样理解的。我也笑了,说:“今天回家去吃了你家的电视机吧,它还是进口食品呢!”

大家都笑了,教室里小手林立。我见那个考试个位数的孩子也举了手,就叫了他。他迅疾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这句话是说我们家很穷,用收音机换了钱,买了东西被我们吃了。”

他们纷纷调转脑袋看着成,热烈地为他鼓掌,成则如个凯旋的将军般得意。

课堂继续。

“破收音机,也可以看出我们家很贫穷。那收音机也换不了几个钱,但我们还是把它卖了,可见我们家贫困的程度。”

“是的,可以看出我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除了卖破收音机。”

“我从同学家听到的广播,也可以看出我们家穷。”

“大家已经很会咬文嚼字。你还从别的段落感受到了贫穷吗?”

学生读:“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每月27元的收入,可见母亲挣的钱很少。”

“你们父母现在一个月挣多少?”

“三千。”“四千。”“五六千。”“一万多。”“……”

“这篇文章写的是60年代的故事,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六十年了。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挣的钱都很少,基本都是入不敷出,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补充介绍时代背景。这样的年代实在太久远,对于他们而言犹如新鲜的故事。

又有孩子说:“那一年母亲被铁路工厂辞退了,母亲这时候已经没有工作了,街道小厂可能只是她的临时工作。临时工,也是随时可能丢了的工作。”

我们的家境那么贫困,我却那么渴望得到这本书,于是我怂恿着自己去跟母亲要钱。

照道理,五年级孩子了,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再这样始终由老师搀扶着亦步亦趋地品读感悟,把文本解读得好像支离破碎。可是,对于一群缺乏语感,大多缺少起码的品味能力的孩子,我只能这样耐心地进行训练。下足了工夫,倾尽了全力,他们展现给我的也是不错的模样。慢慢来吧,蜗牛也在前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