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村,大山深处,云巅之上

2022-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米一江湖

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一定要来乌石村走一趟。

2019年12月12日,入选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2019年12月24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2019年12月25日,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2020年8月26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乌石村,位于浙江磐安县尖山镇,海拔高五百多米,一座隐匿于深山之中的小山村,也是一座云端上的“天空之城”。

乌石村原名管头村,事实上,管头村的名字现在还在沿用。据说乌石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建村史,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乌石村最大的特色,顾名思义,是这里的“乌石”,也就是黑色的石头,因为大部分村民房屋的外墙主体都是用两亿年前火山岩浆形成的黑色玄武岩建成,黑色的墙体,青黑的瓦,再加上很多巷子的道路也用乌石铺成,远远望去,一片乌黑,“乌石村”因此得名。

严格来说,乌石村指的是这里的老居民区,大部分村民已经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搬去了老村一路之隔的新区,新区房子是没有乌石的。目前尚有一部分村民依然留守在老村子里生活,构成了乌石村不可或缺的风景。

乌石村是根据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进行布局而建成的村庄,房屋以“聚集”的格局而建,形如“燕窝”,整个村庄位居于大山顶部开辟出来的一块平整地段上,一条高出村庄半个楼层的水泥小路,围绕在村子四周,形成一条“环路”,把整个村庄“拥抱入怀”。

村子不大,占地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村里现有四百多间房屋,整体布局看似无序实则巧妙,大小不一的民房纵横交错,相互独立,又相互交汇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独立的小木房,有长长的排屋,也有三面“开环”的三合院,还有四面“闭环”的四合院。而从整体来看,整个村子就像是一个大大的三合院,院子里住着一户大大的人家,一个大大的“窝”。

走在村子里很容易迷路,好在村子不大,以外围任意一处高高的大树做参照物很容易走出来。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赶路。

游走在古村的小巷,总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不经意间一堵乌黑的石墙挡在眼前,疑是无路,走到尽头才发现,拐角处一条小路延伸到隔壁的小院。

几乎每一个角落,都会给人偶遇的意外和惊喜。

木房,黑墙,黛瓦,门前的水塘,沉默的老井。

石径,长廊,青苔,蜿蜒的路阶。

干柴堆满了屋檐下的空地,灌木丛上晾晒着秋裤。

阳光泼洒在安静的院子里,庸懒又温暖。

四合院里的烟火,三合院里的人家。

牵着孙子的奶奶,古树前写生的文艺青(lao)年。

两亿年的岁月,无机物变成了多细胞,汪洋变成了喜马拉雅山。在火山石的世界里,什么秦汉的大一统,南北朝的纷乱,大唐的盛世,不过是上一秒钟发生又消失的事。黑石触手可及,摸起来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还在对抗着山崩地裂的炙热,细腻的纹路又仿佛是致密天体构成的隧道,隧道里回演着无声的时光。

说起乌石村,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十多年前,村子差点被拆掉了,后来,这些乌石房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据说现在村里每年光旅游就有上亿的营收。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建筑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超级大城市,还是小小的村庄,之所以美或者不美,也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有没有人的感情在里面,有没有保留着过去的记忆,有没有自身历史的延续。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让历史的记忆不会被轻易地抹逝和摧毁,是出给我们每一位管理者的一道考试题。

很多来过乌石村的人,对于村子的印象多停留在“建筑很有特色,都是黑色的房子”的层面。诚然,黑石是她的特色,然而,乌石村里,不只有乌石。

沧桑的老树,分布在村前村后,有树龄两百多年的香枫,三百多年的香榧,六百多年的老槐。

后山坡的大片竹林,占地一千多亩,“竹海听幽”已成乌石村的一大靓丽印象。

村前的盘龙梯田,层层叠叠,共有四十多级梯田,开垦于清朝初期。

远处的群山连绵,树木郁郁葱葱。

风轻云淡,天空湛蓝,蓝得让人怀疑人生。

网上有人说,来乌石村旅游,一个小时就足够了,我哑然,乌石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点”,也不是一个给人打卡的网红地,在这里,并不需要一张清晰的地图来指导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也不需要一份行程表来告诉你什么时间应该离开。

乌石村就是用来闲逛和发呆的。

如果可以,我真想在这里住上两个星期。清晨,在氤氲的村庄里醒来,去观日台看日出。上午,就在村子里瞎逛,跟老人们聊天,去村口看梯田,闻田野里秸秆燃烧的青烟香味。中午,在香枫树下打个小盹儿。下午,转去后山竹林里听飒飒的风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黄昏时分,去后山看日落,看霞光万道,古村闪耀。晚餐,在村口的农家乐点上一盘冬笋,再要二两小酒。夜里,伴着微微醉意和香榧的淡淡沁香入睡……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的旅行清单里,“回归自然、追寻旧迹”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种趋势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主题。老祖宗在千百年前就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的“财富之源”,怎样去保护与传承祖先的这份宝贵财产?怎样避免现在“拆拆拆”若干年后又“肠子悔青”的事情的发生?或许更多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笃信与欣赏,对外来文化的过滤与反思。

破晓过后,又是一个天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