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之美味徽菜
我是29号中午上的九华山,1号早晨下山,除去30号早晨在酒店的一顿自助早餐,一共在山上吃了两顿饭……
第一顿饭,一定是品尝当地特色啊,臭鳜鱼是必点的,第一次吃臭鳜鱼是在长春陪老妈住院看病,在江南菜馆,第一次居然就很惊艳,以后回广州也吃过,但都不好吃,这回到了安徽地界了,一定是要品尝正宗的啦……
这个臭鳜鱼和在东北江南菜馆还有广州臭鳜鱼最大的不同就是不那么咸,我上网百度了一下,说臭鳜鱼是徽州传统的民间菜,流行于徽州一带,歙县、休宁、黟县、绩溪一带。
而我去的九华山是池州的青阳县,所以说,我吃的还不是正宗的臭鳜鱼。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臭鳜鱼的:
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因要走七八天才到徽州,为防止鲜鱼变质,鱼贩装桶时码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并经常上下翻动:鱼到徽州,鳃仍是红的,鳞不脱,质不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异味。洗净后以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异味全消,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
这样一说,臭鳜鱼果然是咸鱼的,南北口味的差异,所以安徽的臭鳜鱼没有我在东北口味的重,至于我在广州吃的臭鳜鱼也不是徽菜馆子,而是湖南湖北菜馆,这两个地方也是重口味……
在广州,很少安徽菜馆,由此可见,安徽人很少出来广州打工,至少没有两湖的多,至少在广州是这样,也许安徽人都在上海……
要说此次品尝的唯一一个此前没有吃过的徽菜就是毛豆腐了……
第一盘毛豆腐是29号晚餐吃的,一吃之下立刻大爱,所以30号晚餐换个饭馆,依然又点了一盘……
刚开始点它,是因为看了大众点评排行榜,它位居第二,好多评论也说它好吃,我很好奇,豆腐为啥会有毛,于是就立志品尝……
毛豆腐的口感像豆糜,过了油,外层是一层酥皮,基本上都是红烧的烧制方法。我吃了几口,感觉似曾相识,就问L,像不像臭豆腐,L脱口而出,徽版臭豆腐,这时我醒悟过来,这个豆腐是发酵过的,原来如此……
百度百科记载: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上面均匀分布有一些黑色颗粒,这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
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一般叫黄山毛豆腐或者徽州毛豆腐。
顾名思义,系以徽州的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现今属黄山市)、婺源(现今属江西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
据说,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般城后,又挥师北上,来到绩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今绩溪火车站)。
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
因水豆腐送多了一时吃不了,天热,豆腐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
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现今的特色徽菜。
哈哈哈,还是发了霉的嘛……
这两道菜都盛传于徽州,看来要去黄山一趟了……
这是九华山吃过的最有名,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徽菜了……
九华双石 笋干烧肉 好喝到光的土鸡煲其他几道菜都是其他地方也常见的了,那个九华双石就是石耳和石蛙,石耳是九华山的山菜珍品,俗称“石衣”,是一种生长在石壁上的黑色地衣植物,一般要六、七年才可长成。入口很嫩。九华山的石耳被称“九华三石”之一。
石耳性味甘平。具有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益气活血、补脑强心的功效。对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有热、便秘下血,头晕耳鸣,月经不调、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有良好的食疗效果。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近代研究石耳有明显抗癌作用。
九华山特产有三石:石鱼、石鸡、石耳,石鱼,L说,看着腥,就没点,至于石鸡,菜单上都没看到石鸡字样,我们吃的那个九华双石,是石耳和石蛙……
石鸡虽没吃到,但是土鸡煲一样好喝……
人生吃吃走走游游还是很美好的……早上我还在九华山上,中午我已经到了深圳。
下半年买个欢乐飞,每周周末都飞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