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学过的知识溜走,你需要做这件事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了很多文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还没等到它们发挥作用,就已经忘记了。你觉得非常可惜。
不用担心,你并不孤独。这是很多爱好学习的人都会有的困扰。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我去年读了42本书,学了七个得到专栏,但我发现能够留下来的不多。
不过,这些留下来的,都是对我有很大触动,我亲身体验过,尝试过,并且真实地改变了我的生活的。我发现,不是因为我记住了,所以它改变了我的生活,而是因为我把它们用在生活中,所以我才记住了它们。
想要记住那些学过的知识,你需要输出,你需要用。
为什么呢?
1.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在《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厄姆写到: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单纯的重复不能让你记住。
你记住的不是你想要记忆或尝试记忆的事情,而是你思考过的事情。
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都看过无数次钱,但是我们都没有记住上面有多少花纹。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读的时候,大家一起齐读课文。课文重复读了很多遍,但是只是读熟了,如果要我们通篇背出来,我们还是背不出来,只能零星记得几句。只有在我们真的去一句一段地背了,才能背出来。(这里论证的其实是必要难度理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读的时候,我们只是让这些文字像一阵风一样从我们的大脑中快速地穿过,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它。没有思考,就没有记忆。在背的时候,我们需要绞尽脑汁地想:第一句是什么?下一句是什么? 在这个不断地想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新的突触,记忆就留存下来了。
所以,如果你想记得住这些知识,你需要以它们为对象进行思考。
你可以思考:
1.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对的?
2.为什么是对的?
3.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4.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5.什么时候,我可以用上它?
在你思考的过程中,你必须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来拷问它。当你思考完之后,对于这个知识,你的大脑中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了,而是与你已有的知识连接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当形成网络之后,你想起网络中的任意一个知识点,都能回想起这个知识点。
例如,我想要记住“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这个知识点,我就想: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它。我想起了以前早读读很多次却不能背下来的案例。在我的大脑中,这两件事情原本是毫无联系的两个知识点,由于我的思考,两个点之间连了一条线。当我下次想起早读的时候,我也能顺着这条线想起“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如果想的案例多了,你每次想起这些案例,都能连带想起它,不断强化,记忆也就越来越牢。
2.用写作逼自己思考
写作可以逼你思考,让你更好地记住它。
在写的过程中,你需要去找资料,每一次翻找资料,就是一次强化。
你需要想例子来佐证你的观点,每想到一个例子,你的知识网络就更广一些。
你需要思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妥善安排这些知识点的顺序。
同时,你需要用别人看得懂的语言来包装这些知识点。这又需要你绞尽脑汁地遣词造句。
关键不是在于思考的结果,而在于思考的过程。思考肯定有正确的思考,有错误的思考。但只要你在思考,你都能加深记忆。只要有一部分是对的,你都能因此受益。而且随着你思考的时间和次数增多,思考的正确率也肯定会逐渐提高。
那些曾经听过、学过,但还没有写过、用过、输出过的知识,都值得再输出一遍。
3.用
学过的知识,如果没有用在生活中,帮自己改善生活,那就只是信息。
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用不是。用是需要特定场景的。比如你学了如何与愤怒的人沟通,那就要等到你遇到一个愤怒的人你才能用上,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用的。
用知识还会有风险。因为新知识,你以前没有用过,你不熟练,可能有很多细节你还不知道。而且由于不熟,心里没底,你的动作容易走形。这都是用知识必然会遇到的障碍。这是你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不妨先把它写下来吧。如果遇到了,果断出击,不浪费机会。知识属于会用它的人。
3.总结
思考能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记忆联系起来。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没有思考,就没有记忆。
用写作来逼自己思考,是让自己记住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恰当的时机,果断应用学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