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好人?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艾斯昆恩

很久之前,我就有这个疑问了。

我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的问题,大意是“好人真的有好报吗”,问题下的回答,看起来总让人觉得心酸又心寒:有些人行善一辈子,最后也没有落个善终;有些人只是因为做了好事,不仅没有“好报”,还给自己带来接二连三的麻烦……好人不长命,恶棍得永生的事,似乎早已超脱了“善恶有因”的预言。

那个时候我就在怀疑: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的是正确的吗?

后来我还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很多人都看不懂的话:这个世界很复杂,却也很简单;复杂到让你根本找不到它的规律,却又简单到它根本不需要规律——因为你可能昨天才做了好事,今天就横尸街头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看透”了世事,领悟了世间的一大“真谛”:所谓的“因果轮回”其实不过是人们面对现实时的一种无奈的愿望,世上所有的事都有那么一点联系却不会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就像你虔诚地做了好事后来却早死,就像你坏事做尽却依然能轻松洗白颐养天年。

可是这个答案,又带给我另一个疑问:如果“做一个好人”,是因为会有好报;但如果没有这种“好报”,我还要做一个好人吗?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连看书带听电台,应该也有两三遍了,每次听到或看到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那一段时,总能让我心生感慨并泪流满面。

张居正,平民出身,年少聪颖,12岁中秀才,13岁中举人,官运可谓不错,也颇受朝中老臣徐阶的赏识。他本可以像其他官员一样,只念自身荣辱不顾百姓死活,以他的才能和天赋,安心做他的官老了回家颐养天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在成为首辅之后,向自己所属的利益团体开刀,大力改革,推行“一条鞭法”,绘制鱼鳞图册,丈量土地,整肃朝廷纲纪,终在大明王朝建立200多年后,使之重新焕发了生机。

讽刺的是,就在他死后不到半年,皇帝翻脸,取消谥号,全家被抄,大儿惨死,其余充军,连他自己的尸体,后来还差点被特意挖出来“鞭尸”,以解心头之恨。

如果他知道自己后来会是这么一个结局,他还会不会坚持他的做法?如果他知道自己死后的待遇,还会不会不惜触怒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只为了那些跟他毫无关系的人?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仍然觉得,他会。因为他做官,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不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好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坚守,他见过底层人民卖儿卖女的惨状,他记得路边那些饿死的百姓。他阴险狡诈,排除异己,对政敌毫不留情,但他,依然对得起作为朝廷官员,自己应尽的良心和本分。

虽千万人,吾往矣。


所以,时值今日,对于上面的那个疑问,我找到了自己最终的答案——

我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每一件“善事”,日后可能都不会有回报,知道自己坚守的所谓的“良心”和“底线”,可能会被所有人鄙弃或嘲笑,知道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可能会有比我们更远大的前程,但这依然不能阻挡我选择去做一个“好人”,这无关后果,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底线。

不过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题外话需要聊聊:“好人”的定义是什么?好人就是在任何场合时间地点,不遗余力地善待他人吗?

这个问题,留待下一篇文章讨论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