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宾》想到的
第一次看到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个名字,好像是在一本专门介绍名人的小书上。她像是一个谜,和杜拉斯一样,可以为所有人爱上,包括我自己。
不是纯正意义上的三角恋爱关系,而是三个人的共同性爱生活。这放到现在都不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居然是上个世纪初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真实生活状态。
想起《致命女人》中黑人的那一对。女律师泰勒是双性恋,她把自己的女性情人洁德带回家,不久她的男性爱人伊莱就对洁德产生了迷恋。
他们三个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洁德有不堪的过往,不仅被前男友疯狂跟踪威胁,还让伊莱重新染上了毒瘾。
当伊莱成功戒毒后回到家中,夫妻二人还差点惨遭洁德的毒手。于是两人反思后,决定关闭他们的开放性婚姻。
从波伏娃与萨特1929年开始相爱,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各自仍保留各自的住房。
他们的关系也是开放式关系。与《致命女人》中的一样,奥尔加通过波伏娃认识了萨特,萨特被奥尔加的执拗与灵性所吸引,开始疯狂的追求。
奥尔加后来嫁给了萨特的学生博斯特,而波伏娃一开始就暗恋上博斯特,萨特又与奥尔加的妹妹塔尼娅开始一段情爱。
混乱吧?那么《女宾》这本书里关系更混乱。
皮埃尔爱着弗朗索瓦丝,弗朗索瓦丝爱着格扎维埃尔,格扎维埃尔爱着皮埃尔,热尔贝爱着弗朗索瓦丝,热尔贝也和格扎维埃尔发生过关系,皮埃尔和弗朗索瓦丝是最初的也是永久的恋人,且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单向的,几乎都有过交错。
人的情感或者简单的说感觉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若谁不能表现出羡慕嫉妒恨,只能说明他并非正常人。有人说波伏娃是因为太爱萨特了,所以勉强自己接受了终身伴侣这个约定。
这个说法有些太片面了,一个女人不可能为了等一个男人改变想法而牺牲掉自己的青春和一辈子,我相信一个哲学教授的智商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这说明波伏娃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只不过女人天生的弱势以及两性不同的爱情观让这个约定显得有些牵强,这也决定了她不可能和萨特一样的潇洒,某种程度上她是痛苦的。
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女宾》的结尾,弗朗索瓦丝选择结束掉格扎维埃尔的生命。
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有些人对婚姻制度产生了一些质疑,比如一夫一妻制是否合理,同性恋婚姻该不该合法。
酷儿,跨性别的人有了说话的自由,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就怀疑那个少数部分是错误的。
对某一期综艺访谈节目中的Joanne印象特别深刻,那一期我看了两遍,一是因为讨论了我未曾知的一类人,我原以为只是一些医学特例。二是为了看Joanne。
她是一个变性人,40岁以前是一位男性,一直在自我挣扎,想做女人,又觉得一切未知,可是做男生又让她很不舒服。
她最后选择了手术,身份的转变用了五年,更不可思议的是像她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有精神障碍的人,也就是神经病,香港特区政府报销她的手术费。
听到这一段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但她却很坦然,她看起来温文尔雅,是一个完美的知性女人,一点也没有让人觉得有做作的地方。
另外,她还是一个拉拉, 有嘉宾直言很羡慕她,说她的人生很精彩,既活过了男人又活过女人。
你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乱了呢?但是这样一类人要想获得一段完美的婚姻,恐怕难度有点大,那么我想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借鉴。
我承认,在青春的某个特定时期,也羡慕过波伏娃和萨特对个人情感的处理,但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可以用自己的一生来赌。
所以曾经,我果断选择放弃。
这是值得的,至少给我留了一份永久的想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若想选择与普罗大众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就必须让自己足够强大,最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出众者,这样你的发光点就会掩盖掉人们不理解的吐沫。
人们对你是仰望,而不是鄙视。想想joanne,波伏娃和金星吧,若她们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能会被打击的遍体鳞伤,最后被强行送进疯人院,或者是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
我还想到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林徽因,她能跟梁思成坦白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除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外,会不会她也读了波伏娃的小说呢?她们可算是同年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