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胡适,小名嗣縻,安徽绩溪人。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其父胡传,又名胡铁花,年长其母三十二岁,县太爷,在台湾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
“他留给我的,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遗传,因为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一方面是他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
其母冯顺弟,二十一芳龄,正值青春年华,却守了活寡。从小在三从四德熏陶下长大。胡适成了她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理由。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接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一生的确充满了矛盾,然而仔细想起来,他这矛盾的人生底色或许就在这儿涂上的吧!
红颜知己+前女友之一———韦莲司(E.C.Williams),书香门第,胡适就读大学康奈尔大学一名教授的女儿。在胡适眼中,她是具有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吾自识吾友韦女士以来,生平对女子之见解为之大为改变,对于男女关系亦为之大变。女子教育,吾向所深信者也。惟昔所注意,乃在为国人造贤妻良母以为家庭教育之预备,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国有能自由独立之女子,然后可以增进其国人之道德,可以化民为俗,爱国都不可以不知所以保存发扬之,不可中知所以因势力利用之。”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前女友之一曹诚英,又名曹佩声,胡适三嫂的妹妹,小胡适十一岁,离婚后与胡适续缘。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与胡适开启一段短暂却又各自铭记一生的情感苦旅。于胡适期间所记录的日记中,可见二人共处的美好与甜蜜。其后两人的藕断丝连被其原配夫人江冬秀彻底斩断。放之当今社会,曹诚英应该冠名之“第三者”,明目张胆地插足别人的婚姻,勾搭有妇之夫。终生未再嫁,孤独终老于绩溪杨林桥旁,寄希望于胡适回乡探亲路过她的身旁思存她们美好的记忆。悲哉悲哉!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之糟糠之妻江冬秀,大字不识的小脚村姑。与胡适之母长像颇似,十四岁与胡适在胡母包办下定下“终身大事”,虽然胡适一直在试图逃脱他,逃了十三年,逃出去七万里。
“旧约三十年,环游七万里。”
婚礼终究还是举行,江冬秀注定是胡适逃脱不了的宿命。
“三十夜大月亮,二七岁老新郎。”
江冬秀胜利✌地将胡适整成了一个“新三层四德”的模范,并让胡适的“惧内”成为了“民国七大怪事之一”,成为了大家街头巷议 茶余饭后的话题。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纵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江冬秀勤奋好学,对胡适的“爱”可谓全心全意,无微不至,完全接过了胡母给她的“爱”的接力棒,并plus给“撒泼”,只轻轻一个回合,就让胡适彻底败下阵来,并与她白头偕老。“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胡适与江冬秀、曹诚英和韦莲司之间的感情,是民国文人爱情婚姻的一个缩影。四人之间,江冬秀、曹诚英和韦莲司的行为,无论是否符合现代感情理念,她们都是洒脱的、纯粹的。江冬秀纯粹为了捍卫家庭而抗争;曹诚英和韦莲司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虽九死而尤未悔。反观胡适却逊色很多,对他而言,爱情固然美好,但比爱情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羽毛。
胡适的一生“一代英才,迷途堪哀,风清月朗,魂兮归来。”由其作词并经唱不衰的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仿佛勾勒了他矛盾并看似软弱的一生……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期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 《民国夫妻档案之夫唱妇不随》—我从山中来 胡适v. s. 江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