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杂感——由富养想到的
论富养,物质上富养还是精神上的富养呢?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有趣的解读:
所为富养,就是让孩子习惯生活的美好和快乐,让他们懂得兴致勃勃的探索如何取悦自己。
所为富养,就是让一个人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回想自己的有时候的生活,就是乱糟糟的。自个在屋子里,也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见人,就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一来没有按照自己个作息习惯规律生活,一来是内心深处觉得没有必要去像往常一样那么规矩。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一种束缚,一种对自己的捆绑,所以一旦有机会可以不那样做,就立马放弃那样,觉得彻底的不用讨好自己的感觉真好。
可这样真的是对自己好吗?觉得自己一个人不值得去收拾好屋子,干净利落的开始新的一天?还是觉得反正自己不是外人,没必要那么要求自己,如果那样就是见外了?……
久而久之,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给自己了一个定位:我所做的都是给别人看的,对自己而言无所谓,没关系,怎样都可以!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想法。之所以有时候能出色或者与众不同,都是因为那些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出于本身的需要和一种本能的习惯。以至于那些有些冠冕堂皇、甚至虚伪的成绩,都是这么取得的,随机的,因为他人的眼光和意见而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是在为了外在的一种意志活着,而非自个儿内心深处的信念。
这也就能一定程度上解释自己在一些发挥个人主动性的事情上,总是不能像其他别人所关注和重视的事情上取得成绩,而是鲜有成绩。
而对于失败挫折后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会有,但是强烈感却谈不上。因为会在潜意识的疏导下这样去推脱和取悦自己:我自己没关系,我还年轻,我还有机会,就是我的某某(比如父母、比如女朋友,比如亲人,比如朋友)他们会难过,会不开心。这样去思考的我,会慢慢的对失败麻木,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一次次的思虑中降低。
我也就在自己觉不着的时间长河中,慢慢的随波逐流,失去思考和独立了。哪怕一天天的在所谓的微信读书APP中看了不少的书,刷着读书时长,借着好多也不会翻看的书……自欺欺人!!!
想到这里,写到这里,既高兴也羞愧。高兴的是自己意识到或终于找到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到的挫折的原因。羞愧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竟然是这样的潜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