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就是大杂烩烹饪出的精品
看名家的大作,总是会被他们平淡的话语中那寓意深刻的话语惊艳到,感叹着,自己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才能呢?同样是从小食五谷长大的人,为什么自己就写不出这些深刻的道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看作家的书,我还会了解作家的一些习惯。比如我近期迷恋的《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先生,虽然出生在山西阳泉,不曾接触过外面真实的科幻世界,当然当年的中国也没有什么科幻可以让他接触,但是从小看被父亲藏起来的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苏联的科幻,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和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还有乔治奥威尔、托尔斯泰的小说等等。这些小说的出现,在很小的刘慈欣先生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长大后的他成了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在外人看来,他与其他丈夫、父亲没什么区别,但是,据我看到的一篇采访写到,刘慈欣先生从1999年至2016年已经发表作品400万字。
从刘慈欣先生的经历,让我明白,他们能够创作出让我们称赞的大作,并不是他们多么的的天赋异禀,而是,他们积累足够多,才让他们游刃有余的写出那些让我们惊叹的句子,描绘出那些我们不曾想象过得世界。
诗圣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确实是让我们汲取素材的一个方式,但是很多人会说,我每年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什么都写不出来呢?
那是因为,在读书的时候,你只是简单的读书,并没有把自己想要的素材搜集起来,或是只是把对自己很有感触的话,写到了书的空白处,等你想要翻看这句话的时候,又想不起它在哪里,所以渐渐地之前读过的东西也就慢慢从记忆中消失了,曾经的感触随风消散。这样又怎么会积累素材呢?
其实上面说的情况我曾经也有,导致曾经读过的书,如过眼云烟般的在我的脑海中消失。不过还好,在一位老师的教育下,我接触到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有进一步精进了自己积累素材的方法,慢慢的发现,自己也可以有所输出了。
封面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X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作者奥野宣之根据自身十年来的一百多本笔记心得,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记录、收集素材,能让更好的帮助我们积累到有用的素材,更好的帮助我们实现创意输出。
收集不需分类,只要自己想记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作者奥野宣之提到了三个笔记整理的规则“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一元化,就是无论是你坐车时突然的想法,还是一天三餐简单的记录,或是读书的笔记、与工作相关的内容等方面,不用分门别类,都可以全部记录到一个本子上。
应该会有跟曾经的我一样觉得这样记笔记会很乱的人,我之前是每一种信息都会记录在不同的本子上,当初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可以让不同的信息各自独立,不会互相受影响;二是不同的笔记本,在记录信息时会让自己的心情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是可以做到信息独立,独立到我可能都不会再翻开笔记本,因为觉得太繁琐,有时想到一个点子,还要思考,这个到底是属于工作、感悟、笔记,还是其他呢?
为了让笔记一元化而不混乱,就需要作者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说到的另一个规则,时序化。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每次记录信息的时间记下来,比如我昨天上班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英文字母和中文的拼音虽然读音不一样,为什么顺序会是一样的呢?”因为是昨天想到的,所以我在笔记本上记录的时间就是180928(即2018年09月28日)。
时序化,除了帮忙把记录的信息归整外,还可以帮助我回忆起当天发生的什么事情,让我有了这样的想法。这种便利对我这种连七秒记忆都没有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件美事。
除了上述两个规则,还有一个索引化,当你重读笔记,或是在写笔记时,把同一类型,比如都是与工作的企划有关,或是都是对人生的感悟类,做一个同颜色的标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需要的信息。像作者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书里提到的,他已经写了187本笔记了,如果全靠大脑回忆,哪个信息在哪本笔记本里,那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借助带颜色的便签、有颜色的笔、电脑的Excel表格等,帮助自己定位在哪本笔记本的多少页。对了,做这个索引之前,需要给自己的笔记本像书籍一样标个页码。
制作索引趁着现在笔记还不是很多的时候,赶快进行一下作者奥野宣之建议的三个规则,你真的会有大收获。
重点不在记录,而是记录后的反刍
记录信息时,会让我再次思考要记下这条信息的原因,或是这条信息让我有什么想法。比如之前我记录《一个人的朝圣》时,就摘抄了很多关于环境的描写,因为景色描写是我的弱项,所以在摘抄完书里的景色描写时,我都会在笔记的下面写下,这段景色描写的如何好,有时候也只会简单的写一句很好。
想要让我们记录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或是知识的输出有帮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定时重新翻看我们的记录,重新思考才是我们记录的重点。
作者奥野宣之的“葱鲔火锅式”方法,完全可以帮你实现信息反刍的功能。我们记录笔记时,需要用到两种不同的标记,或是圆形、三角形的差异,或是不同颜色笔的标注都可以,在第一次记录信息时,我们会标注好日期,在摘抄原文信息之后,会有自己的感想。这个时候需要把笔记和感想中间空上一行,以防原文和想法混淆,到很久之后翻看笔记不知道哪个是原文哪个是笔记;在写好感想之后,也要空出几行,给自己以后反刍信息时,留出新想法的地方。这样我们根据自己经历的不同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在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结论,就可以给我们写比如“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成长了”等类似课题,提供一些素材。
放开课题的束缚,让思想自由放飞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里,作者奥野宣之告诉我笔记的好处,除了让我们能够记录更多信息。帮助我们回忆往事之外,还能帮助我们获得意外的点子。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策划案或是一种新的模式来运营自己负责的项目,但是想破头脑也想不到一个算得上是点子的东西。像我之前经常因为一个点子,每天睡觉都在想这个问题,但是越想思维越局限,就反复在自己曾经的认知里面徘徊。
这个时候,笔记的功效就出来了。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记录,我们何不看看自己笔记的内容,说不定会有新发现呢?
之前我们记笔记时,都是只要自己觉得应该记录的,全部写到笔记本里面,为了让我们有惊奇感,激发自己的灵感。在阅读笔记时,应该从距离当下时间轴最远的地方看起,在看笔记的时候,完全放空自己,看看自己曾经写笔记时的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想法或是摘抄的笔记,可以运用到自己现在的工作上。
灵感的顿悟就在一瞬间,当我们翻看了自己之前的笔记之后,会对笔记里的内容,结合自己当下的经验有新的体会。当跳开课题的束缚,让思维更活跃起来时,灵感就会在某一瞬间迸发出来。
勤于动手,让创意成为实体
有了灵感,有了创意,那还不算完成,我们还需要将自己的灵感、创意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收获真正的成果,才算是真正的知识输出。
有人说些文章很简单啊,只要把想说的写下来不就是文章么?当然那不是,那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文章需要有切入点,有围绕切入点的逻辑。这些切入点就类似于灵感,但是如何把一闪而出的灵感变成文章呢?
作者奥野宣之,给了几个不错的方法,第一是把自己想到的点子写到卡片上,在结合自己的笔记,把卡片摊到桌面上,打乱顺序,这样可以让信息随机及组合,得到更多的点子,当你点子足够4、5个之后,一篇3、4千字的文章你就可以动手了。
得出想法五步骤我更喜欢的是另外一个建议,把自己想到的信息罗列到一张A4纸上,反刍,让思维无限放飞,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内容不需逻辑的写出来,至少在我的经历中,这样给我提供了许多可以行文的想法。
笔记只是我们想法积累的工具,如果你只是简单的把内容记录下来,而没有利用的话,笔记本只是无数废纸堆的其中一个。但是当你进行思维的反刍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无数的灵感,也有很多的感悟。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帮助我们记录生活,记录往事,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汲取精华,获得创意。
名人的大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丰富素材的积累之后的迸发成果。想要成为一代文豪,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从最简单的信息整理开始,当然是有效的信息整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给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