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以读书为名之好文共读

照妖镜

2025-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月桃花雨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次我们的共读任务是苏童的《拾婴记》,我查阅了苏童的生平,原来他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初创作者,小说原名《妻妾成群》,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成为经典。电影我看过好几遍,不论是曲直离奇的故事情节还是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都无可挑剔的,值得回味、发人深省。

  苏童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拾婴记》是他的早期作品。小说以两个月大的女婴被遗弃后的辗转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不同人物对于弃婴的态度。最终,柳条筐又回到了起点:罗文礼家的羊圈,女婴魔幻般以小羊的身份回归。

  一路读下来,我的心被这个女婴牵动着,看到人性的善恶。卢杏仙作为第一个接触到女婴的母亲形象,她考虑到的是这张嘴需要多少粮食来喂养,自己的家庭将有多大的负担 ,为此,她甚至是刻不容缓的让儿子把女婴送走。她非常经典的那段话也最终成为令她恐怖的结局。

  “她要是一头羊,我还就留下她了!羊吃草,不花钱不占口粮,可你没看见吗,这是孩子,不是羊!你让我给孩子也喂草呀?”这是在长柄女人劝说卢杏仙收养弃婴时,她回怼长炳女人的话,不想却成了咒语一般应验。弃婴是被放在卢杏仙家羊圈的,羊圈里的母羊是无声的,算是被动的接纳,也算是本能的母性的接纳。但对于更高级的人类母亲卢杏仙,这份对婴孩的接纳却被理智改变了。一个人对于利益的看中能有多重,重到失去了母性的不能,甚至不及母羊,实在是让人无语。也许真的是迫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养一个孩子压力会很大,但在利益和生命面前,婴孩的命就这么轻吗?那怪结尾羊圈的多出的小羊会流泪,女婴不及小羊能打动一个母亲,如果那小羊真的女婴,那确实该流泪。不仅仅小羊该流泪、女婴该流泪,每一位读者也会流泪吧。

    小说中描述了另外的几个母亲形象,同样让人失望。长柄女人在教导卢杏仙的同时,自己却没有真正从内心接纳弃婴。卢杏仙怼她,说要是女婴放在她家门口,她养不养。这灵魂拷问一下就问住了长柄家的,原来她作为母亲的善良和接纳只限于“与己无关”。后面的李六奶奶也一样,仿佛很善良的在为女婴着想,各种劝说幼儿园的阿姨收留女婴,又跑到外甥张胜家让掌声媳妇给孩子喂奶,我也跟着兴奋,以为女婴有救了。可到后来,李六奶奶只是让张胜把女婴交给政府。这位奶奶辈的母亲,和卢杏仙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用仅有的一点善心做了女婴的一个接力罢了。

    女性的群像如此,男性也好不到哪里去。弃婴首次出场的羊圈男主人罗文礼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可见一位父亲对于婴儿的无视。他的两个儿子庆丰和庆来就更是无法做到珍视女婴了。在庆来眼里,女婴的生命远不及一场白嫖的桌球重要。转而再到张胜,女婴更是个烫手的山药,等不得政府办公就把 她放在花坛边。年长的男性看门人老年确实比年轻男人们有爱心些,但也仅限于远远的观望,赶走大黄狗而已。当两个小女孩发现女婴,去敲老年的门时,他只能以装睡的方式回避。弃婴从女人的手中传到男人的手中,解决都是一样的:被抛弃!

  后来,真正对女婴动了真心的是那个疯女人。疯女人把女婴当成自己死去的孩子,抱走了她。那么多正常人都不愿为一个弃婴付出,疯女人却还保留了人性的本真。我原以为这个结局已经够讽刺了,可没想到还有更讽刺的,最终放弃婴的留条框又回到卢杏仙家的羊圈里,不同的是,没有婴儿,多了一个小羊。这就不仅是正常人不及疯女人了,而是人不及羊。

  小说借婴儿与羔羊的身份置换隐喻社会对生命的疏离与冷漠。小说的语言质朴,细节描写非常生动,有点像寓言故事,又紧贴生活。小说的美在于不染尘埃,在于像明亮阳光一样照耀了我们的内心和潜藏在我们内心的麻木与庸常。弃婴是一个照妖镜,照见了众生的灵魂,也碰触到读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温暖、丰富和生动的柔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