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后感-影随永澄

180111-解释系统的3条路径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Lilian菡菡

第一部分

阅读:《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3》
日更时间:2018-01-10
用时 80分钟。打断5次

感受

由于眼睛被宝宝抓伤,看了医生,医嘱用药期间多休养,多闭眼休息;同时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日更昨日停了一天,今天继续。(后期反思是否是拖延)

1.今天的日更给我的感受怎么样?
“今天的内容感觉有点复杂,这个合并的图的太高级了,难理解。”那这个感觉应该如何解释呢?

解释框架拆分后系统1的内容。我这个感觉应该属于意或者直觉的部分,然后系统2没怎么审核就通过了,被直接解释为解释结果A'(有点难)。分析后发现是解释系统中的路径2(因为最后没有放弃)。

为了弄清楚,我重新进行解释并进行仔细阅读,并尝试进行拆解。文中作者分别说明解释系统的三条不同路径,并一一解释和举例说明。

我画了三幅图,欢迎指正。

对应作者原文 路径1 路径1
对应作者原文 路径2 路径2
对应作者原文 路径3 路径3

第二部分 文章拆解 及 摘录精华

前文

稍事回顾

解释系统 第一层打开(解释框架和假设).png
解释系统 第二层打开.png
解释体系 第二层打开-解释框架(系统1和系统2的串行关系).png

它们分别是:解释系统、解释系统的一级打开(解释框架、假设)、解释框架的打开(系统1和系统2的串行关系)。

(一)第三层打开,打开系统1和系统2

(1) 打开系统1和系统2

(2) 定义

• 最左侧的红色的“对象A”表示系统输入;
• 中间蓝色的框图表示“解释系统”的解释框架(别忘了,解释框架人人相同);
• 最右侧的红色的“对象A`”表示系统输出,也就是你解释的结果;
• 图中黄色的部分,表示系统1,蓝色的部分表示系统2;
• 图中没有标注颜色的“解释结果”为思考过程中的内隐结果,我们是无法觉察到这个“解释结果”的存在的,之所以要画出来,表示它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 整个过程0.02秒

image.png

(二)1/3 解释系统-第一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

当一个对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首先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感觉”:

(1)感觉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意”:我们可以将其大致理解为头脑中的想法也被我们感知到了。

当对象A被感觉之后,首先会激活系统1的直觉反应(第四层展开时,再解释)。

(2)直觉

直觉反应,直觉会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解释,与此同时,系统2就会调用记忆中的各种元素来支持系统1去解释。

在系统2的支持下,系统1会形成一个解释结果(注意,这个解释结果我们是无法觉察到的),当解释结果出现时,就会激发系统2启动“觉察”对结果进行审核。

【思】直觉是什么?感觉和直觉有什么区别?期待下作者下一篇的说明。

(三)2/3 解释系统-第二条路径 第二条路径

(四)3/3解释系统 第三条路径

第三条路径

最后一个过程可快可慢,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无法解释。

这个时候,系统1的直觉就会产生一个“解释结果”,这个结果通常会告诉自己:你不行的、你如果冲上去会受伤、不要乱动不要乱动……并且,这个解释结果会抑制系统2的觉察能力,我们的理性就不会发挥作用。

举例:拖延
比如说之前举的拖延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当我们见到一个任务的时候,解释系统快速地形成解释结果A`:“这个事情很重要,我要做好它(悄悄地提高了难度)”、“这个事情太简单了,还有的是时间”等等。由于解释系统中会出现循环的过程(系统2计算的结果,会由系统1形成最终解释结果),所以,一旦出现了自我欺骗的情况,就会很容易在内心自我加强,越是强化,越不能开始任务,最后就一直拖到自己崩溃为止。

(五)总结

• 今天,我们将解释框架继续展开;
• 任何人的解释框架都是一样的,都要经历每个环节,如果牢记这个框架,即可以分析自己,也可以分析他人;
• 通常,解释的速度极快,可以在0.02秒内完成;
• 系统2虽然会计算形成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最终是由系统1再次解释的(这一点真是意味深长啊,看似有的人理性无比,只不过无法觉察自己的感性在起决定性作用罢了)
• 要观察自己的“放弃”,因为系统1第二次启动时,我们就会自我欺骗,然后出现放弃等情况。但是,我们要多问一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放弃了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