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沟通的负能量
通俗讲非正式沟通就是碰面的时候打个招呼,甚至一个电话告诉你某某部门某某人要做什么。人的本性中含有惰性,非正式沟通迎合了它,简单快捷,似乎是团队熟络,其乐融融的表象。比如曾经理帮我做个广告喷绘,曾经理泰国米包装到了一批新货好像数字不对云云。
工作中的非正式沟通必不可少,但是过度依赖这种方式是很危险的。
我们都有过求职的经验,往往预约到面试且洽谈时间越长被雇佣几率越大,其实面试是标准的正式沟通形式,坐下来面对面,拿出纸和笔记录,了解彼此的谈话目的,指向明确的结论,有时候还有旁听者参与。这些平淡无奇的细节其实传递出强大的信息就是:尽可能避免了信息失真、遗漏和误判。对双方而言都是如此。
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我们都期望正式沟通并且时间越长越好。在日常工作中却原形毕露。
结果是印刷时我们不清楚你的客户把名称打错字,你不清楚我的订货周期贻误销售时机。
如今发达的社交软件也属于非正式沟通,微信留言QQ公告只能算通知不能算沟通。因为对于事项重要与紧急的评估也有感性机制,所谓右脑机制,必须要面对面且有明确目的的交流,通过察言观色,讲话语气来界定办事的次序和付出的代价。有个供应商收到我例行发送的订单却拖了好多天才正式生产,我问他原因,他说你不是刚定了好多订单我以为你不急。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错误,我默认了上次的加急状态。事实上我忽略了正式沟通方式再次确认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正式沟通并不完全与会议划等号,它并不需要完备的预约,固定的时间,严肃的眼神,排队的发言。它介于会议与打个招呼之间。
也可以说是古人说的耳提面命。
人每天要处理大量信息,2107年微信就统计过仅微信端口全国每天的信息流处理接近380亿条。跨部门的合作给这些信息变得错综复杂,并不一定明确那个信息更重要,那个信息变更了,那个信息需要优先,就像马路上的车流,只有救护车的滴咚呼叫才能提醒人们做出避让与协助。
办公室的租金很昂贵,不仅仅是给我们遮风挡雨,放置文件的,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坐下来倾心交流的。
非正式沟通的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