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初晓097
文/初晓097

注:最近接触了一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如作者所说:它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好运, 但至少能保证你不会面临太大的困难。本文乃第三篇读后感。

一:别让沉没成本吞噬了你

沉没成本: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有意无意间,总会听到周围朋友说起,自己看某某电影时几乎就是睡过去的。

偷偷问自己一句:如果在进入电影院之后,发现一部电影索然无味,是会硬撑着看完这2小时(哪怕是睡过去),还是起身就走呢?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38元的电影票都已经买了,不能浪费啊!

同样的,前些日子曾经很火的家暴话题。妻子总会在遭受丈夫的毒打之后,因为丈夫一次次的道歉而心软原谅。其实心底还是割舍不下这一份投入了太多感情和时间的婚姻。

在股市里,这样的现象就更是屡见不鲜,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越是会抱紧它不放。

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为什么会有这样荒谬的行为呢?不可否认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对于问题的研究还是着眼在过去已经投入的成本。似乎放弃就意味着失败,而坚持下去还有希望看到转机。

结论:可以有许多好理由支持你继续投资下去,但是如果你只是因为舍不得已经作出的投资而决定继续做某事,那就不是一个好理由了。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而着眼于当前的形式以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二:确认偏误,与自己打架

小故事:

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则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不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他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题目,应该都会表现如同大部分学生一样,至少我是这样的。

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记得当年看《还珠格格》时有一幕印象十分深刻。在小燕子刚被确认是乾隆皇帝的女儿时,众人纷纷表示小燕子的眉毛眼睛都跟皇帝长得一模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被说与父母长得这个像那个像也很常见,讽刺的是小燕子跟乾隆没有半毛钱关系。众人的话难道全是恭维吗?我觉得有这个成分,但并不一定全是。因为人们都有这样的潜意识,让信息与我们现有的观点相兼容,换句话说就是过滤掉与现有观点矛盾的信息,只保留我们相信的信息,这就是确认偏误。

比如星座分析中,我们总是愿意去相信与近况相似的言论,而对不符合的情形则归类于少数人。行业分析也常常如此,谷歌如此成功,是因为这家公司拥有一种创造性文化。于是人们就会把注意力放到几家同样具有创造性文化并成功了的公司。但对于提倡创造性文化却不成功的公司或者成功了但是却没有创造性文化的公司,则选择性忽略。

可悲的是,生活中我们往往认知不到确认偏误。我们需要有一种信念去指引我们前进,如果这种信念会被攻击地体无完肤,我们的大脑则自动开启了防御系统。

结论:作为聪明人,请你主动与确认偏误作斗争。当你将要做出一个决定,或者有了一个想法时,请你保留三秒钟,然后竭力寻找反驳证据,就像前文提到的机智的学生一样,等你一次次推翻心爱的结论直到找不到反例,你就成功了。

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三:行动偏误与不作为偏误

这是两个看似相悖的理论,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足球运动员罚点球,分别各有1/3的概率是射向球门中央、左边和右边。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或者扑向左边,或者扑向右边,反正很少待在中间——虽然有1/3的球会射向那里。这是为何呢?因为扑向错误的一侧要比傻瓜似的呆立原地,看着球从左边或者右边飞过去好看得多,看起来没那么难堪。这就是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例二:有两名登山者、第一个人掉进了冰川缝隙里,你本来可以帮助他、营救他,但你没有那么做,结果他死了。你将第二个人主动推进冰川缝隙,不久后第二个人也死了。这两种行为哪种更严重呢?理性地看,这两种行为同样应该遭到谴责,无论是放弃不救还是主动谋杀——两者的结果都是死亡。但某种感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这种思维错误人们称为不作为偏误。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起来更无害。

是不是两种观点摆在天平的两端,刚好平衡了,让你无从下手呢?就像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3条你应该知道,却总被忽略的建议

其实,行动偏误与不作为偏误并不完全是相反的关系。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这时候人们倾向于做点什么,不管有没有用,至少自己感觉会好受些,但对于形势是没有好转的。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即使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但是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看穿了不作为偏误,提出了一个醒目的口号来反对它:“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意思就是:如果你不解决问题,那你等于是在延续问题、加重问题,当然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了。

下面提出几个案例,看看你会怎么做吧:

1) 医生遇到一位病相不明的病人时,他是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开药),还是应该耐心观察一段时间;

2) 如果你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面临着是否要批准一种药品用语垂死的病人的决定、这种药品的副作用很强,它会当场杀死20%的病人,但能短期挽救80%的人的性命。你会怎么决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