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近还是市里近
去县城近还是去市里近
有一次我听到宿舍里有两个同事在争辩,一个说从家里到县城比较近,去市里比较远;一个说从家里到市里比较近,去县城比较远。为此他们争辩得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他们说的都对,就拿我们县来说,上半县的人去县城是比较近的,下半县的人去县城比较远,去市里比较近。
但是显然那个“县城近”的人是不能接受“市里近”的说法的,因为他的人生就缺乏“市里近”的经验。头脑不会转弯,只能困在“县城近”的人生经验里。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非常多,多到连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我最近回到老家,我母亲还是常常跟村里人争辩,有些村里人有城市生活的经验,想试图跟她讲一些不一样的角度,我母亲不允许别人否定自己的观点,只允许自己否定别人。
因为我母亲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一个地方有一种生存方式,有一种人生经验,外来思想很难传播进来,进来了也会水土不服。
外来经验有时候不一定错,但是不适用当地的情况,比方说摘茶叶,福建的有地方用机器采茶,我们家乡就没有用机器采茶的。
当外来人告诉我母亲说,有些地方茶叶是很便宜的,几十块一斤,母亲就会驳斥。因为按照人工采摘的计算方式,几十块钱一斤,是亏本买卖。谁会做亏本买卖?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用机器采摘的茶叶。
我问过家乡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用机器采茶?他说,不实用的,如果实用的话,那些大茶山的老板早就用机器采摘了,花钱请人摘,有时候花钱都请不到足够的人手。
视角不同,水火不容。
我看到有一个有意思的图片,两个人站在“6”字的两段争吵,一个说是“6”字,一个说是“9”字,吵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没有谁对谁错,硬要分个是非对错,就是一根筋。一根筋的人,永远都会有吵不完的架,生活处处是碰壁。生活中许多聪明的人,常常为了一些小事争论个没完,非要分出个公母,这种人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的事情哪里有绝对的对与错?
看似聪明的人,赢得了一时,却输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表面赢了,实际上输掉的东西更多。
我对不代表别人错,我高不代表别人低,我好不代表别人坏。我和你只是不同而已,尊重不同,赢得尊重。

我曾经和一个老乡聊天,总是听他说深圳回老家二个钟左右,而我的人生经验从深圳回老家需要四个钟。那时候他在深圳龙岗,我在深圳石岩。石岩到龙岗都要一个多钟车程了,我一般坐大巴车回家,他是自驾回家,大巴车乘客上上落落是比较耗时的,所以加上这些个因素,就造成了结果的巨大差异。我们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每个人从小到几十年的时光,经历了太多事情,这些事情形成了每个人独有的思想观念,错综复杂。许多人生经验不是像“县城近,市里近”这么简单好理解的,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就无法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用自己的观念为标准去评判别人的观念的对与错,这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当我们遇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不同的时候,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多想想“县城近还是市里近”,你会明白许多事情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在数学里一道题还有多种解法呢,只知道一种解法的人智商是有待提高的。
究竟是县城近还是市里近?要我说,人与人之间学会宽容和理解最近,固执己见身边即是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