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蜂窝织炎

2020-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菜呐

蜂窝织炎(cellulitis)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与局限性的化脓性感染(如疖、痈)不同,蜂窝织炎由于致病菌可释放溶血素、链激酶等物质,扩散迅速,可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严重的甚至可引起脓毒症,危及生命。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多发于下腹与会阴部,多由于皮肤受伤且被严重污染,细菌侵入组织而发生。病变多局限于皮下组织,不侵及肌层。

新生儿皮下坏疸

病变多发生在背部、臀部,偶尔发生在枕部、肩、腿、腰部及会阴等处,与皮肤不洁、受伤、受潮和粪便长时间接触有关。

初起表现为皮肤发红、变硬。感染扩散时,中心部分变暗、变软,脓液多时可出现波动,皮肤可破溃。严重时表现为高热、拒乳、哭闹,或昏睡、昏迷等症状。

口底、颌下蜂窝织炎

多见于小儿,多起源于口腔或面部。来自口腔感染时,炎症可导致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引起窒息,可危及生命。表现为颌下皮肤发红、发热、肿胀,可伴有高热、呼吸急促、吞咽困难。

其他类型

眶内蜂窝织炎、腹壁蜂窝织炎(病态肥胖个体)、颊部蜂窝织炎及肛周蜂窝织炎。另外,累及面部中间1/3(眼和鼻的周围区域)的感染可能会并发脓毒性海绵窦血栓形成。

蜂窝织炎的患病原因有哪些?

基础原因是细菌侵袭力过强或自身免疫力过弱导致人体无法抵御细菌入侵。

常见外因包括:不讲究卫生、环境不洁等。

常见内因包括:外伤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罹患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使患者免疫力降低等。

患蜂窝织炎的高危人群是哪些?

主要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艾滋病、血液病等疾病的患者等。

蜂窝织炎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皮肤有伤口时要注意保持伤口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如果伤口偏深或偏大的话建议去医院清创消毒;如患有糖尿病等可降低机体免疫力的疾病,应积极进行治疗。

基本病因

多因皮肤、黏膜损伤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受病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

蜂窝织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β-溶血性链球菌(A组、B组、C组、G组和F组),其中,以A组链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最为常见。

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其他不太常见的蜂窝织炎致病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梭菌、非芽孢厌氧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等。

诱发因素

各种类型的创伤引起的皮肤屏障破坏;

足趾间皮肤开裂;

皮肤炎症,如湿疹;

已存在的皮肤感染,如足癣、脓疱疮和水痘等;

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的水肿;

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水肿;

免疫抑制,如糖尿病或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肥胖。

典型症状

表浅的蜂窝织炎,可表现为局部皮温升高、红肿、疼痛,并向四周迅速扩散,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中央较周围色深。

出现深部蜂窝织炎时,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时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等。

伴随症状

蜂窝织炎可以引起病变周围淋巴结肿大、疼痛。

诊断流程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描述和表现出的症状进行诊断,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发病时间有多久;

发病前是否有外伤;

最开始红肿范围有多大,后来是否增大;

有没有过发热、寒战症状。

就诊科室

皮肤科或普外科。

一般治疗

局部处理

在蜂窝织炎早期,医生会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金黄散、鱼石脂膏外敷等,以利于减轻炎症、消肿。

物理治疗

早期应用紫外线、红外线可促进脓肿局限、消炎;脓液排出后可选择透热法,如超短波、微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口愈合。

药物治疗

由于蜂窝织炎是深部组织的细菌感染,因此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十分必要。

通常多选择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时还可能加用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而症状较重时则建议输液治疗。

当抗感染效果欠佳时,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手术治疗

当蜂窝织炎导致脓肿形成时,需要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一旦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对于口底及颌下的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造成窒息。

手指部的蜂窝织炎,亦应早期切开减压,防止指骨坏死。

对于捻发性蜂窝织炎,应作广泛切开引流,切除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若有大量皮下组织坏死时,待坏死组织脱落后可植皮以促愈合。

中医治疗

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如可局部应用中药外敷等。

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的应用于临床的前沿治疗方法及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运动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户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擦伤、割伤。

合理的清洁皮肤

老年患者不应过于频繁的洗澡,以免破坏原本就相对脆弱的皮肤屏障功能,引起瘙痒、搔抓,而导致蜂窝织炎。洗澡/洗手后,可外用保湿润肤剂,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当有皮肤受伤时需要注意伤口和其周围皮肤的清洁。

注重个人卫生

可减少皮肤存留细菌的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日常病情监测

遵医嘱定期复诊。

特殊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外用超强效糖皮质激素时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以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屏障功能损伤。

预防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皮肤屏障的保护工作,并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如患有糖尿病等影响免疫力的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如反复发生皮肤感染,可求助医生,必要时应用免疫增强剂改善免疫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